处暑,凉秋来
1、节气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四个节气。于每年公历8月22——24日交节。而今年的处暑日是8月22日,也就是今天。
处暑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出暑”,是火热的夏天就开始离开,暑气渐渐消退,天气渐凉爽,不再有高温,昼夜温差有了明显差别。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结束。“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古代平气法划分的节气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在这里,我想解释一点,什么是月令七十二候。古书上讲,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其中植物候应有植物的幼芽萌动、开花、结实等;动物候应有动物的始振、始鸣、交配、迁徙等;非生物候应有始冻、解冻、雷始发声等。七十二候候应的依次变化,反映了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情况。(此段为百度)
一候鹰乃祭鸟,是说此时的老鹰便开始捕猎鸟类,感节气而捕猎,像人在节气里一样先祭祖,然后才开始大量捕杀鸟禽。
二候天地始肃,是言此时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开始萧索,有了层林尽染的红叶,有了秋之彩色斑斓叶之美景。
三候禾乃登,是讲此时的农作物成熟了,这里的“禾”不单指玉米,还指的是其它农作物,如稻、粱、稷、黍等。登,是指成熟的意思,就如五谷丰登一样。
2、民俗
处暑来后,天气有了明显的变化。首先,太阳辐射减弱,阳光不那么强烈,渐趋于温和,不再像夏天时那样霸道,酷热。空气也渐干燥了,不再那么湿热了,时常会刮风,若下上一场雨,就会感到秋凉秋寒。
这时的民众的风俗习惯有出游迎秋,吃鸭子、放河灯、开渔节、煎药茶、拜土地爷等。
出游迎秋,处暑过后,暑气消退,秋意渐浓,此时天高云淡,秋云飘逸,天上的白云,渐闲散自如,变得纤巧轻盈,故有“七月八月看巧云”的俗语。秋水如镜,秋山多彩,不热不冷,正是畅游人间的好时节。
《黄帝内经》上讲处暑时,秋燥逐渐明显,人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唇焦的燥证。此时节气要注意防燥,饮食起居要调剂周到。吃鸭子,食鸭肉,可以养阴润肺早滋补。所以,不难理解风俗当中的吃鸭肉习惯。当然,要适量。
放河灯,主要是指农历七月中,也就是七月十五这一天,在古代为道教中元节、佛教盂兰盆节,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开渔节,就是说开始捕鱼,这时的河鲜湖鲜、海鲜的肉盾比较肥美,可以食用啦。
煎药茶,主要是南方两广的习俗,处暑过后仍闷热,煲凉茶解暑热。
3、诗词
处暑节气,古人们由感而发,也写下了不少好诗词,让后人们在秋高气爽的秋天聆听了浪漫的诗意情怀。
【唐 】 陆龟蒙《袭美见题郊居十首,因次韵酬之以伸荣谢》之一
白石堪为饭,青萝好作冠。几时当斗柄,同上步罡坛。
强起披衣坐,徐行处暑天。上阶来斗雀,移树去惊蝉。
【唐】 元稹《咏廿四气诗·处暑七月中》
向来鹰祭鸟,渐觉白藏深。叶下空惊吹,天高不见心。
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缓酌樽中酒,容调膝上琴。
【宋】 张嵲 《七月二十四日山中已寒二十九日处暑》
尘世未徂暑,山中今授衣。露蝉声渐咽,秋日景初微。
四海犹多垒,余生久息机。漂流空老大,万事与心违。
【元 】 仇远《处暑后风雨》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
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
【宋 】 苏泂《长江二首·其一》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白头更世事,青草印禅心。
放鹤婆娑舞,听蛩断续吟。极知仁者寿,未必海之深。
【宋 】王之道《秋日喜雨题周材老壁》
大旱弥千里,群心迫望霓。檐声闻夜溜,山气见朝隮。
处暑余三日,高原满一犁。我来何所喜,焦槁免无泥。
【唐】白居易《早秋曲江感怀》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
朱颜易销歇,白日无穷已。人寿不如山,年光急于水。
青芜与红蓼,岁岁秋相似。去岁此悲秋,今秋复来此。
【唐】 白居易《秋凉闲卧》
残暑昼犹长,早凉秋尚嫩。露荷散清香,风竹含疏韵。
幽闲竟日卧,衰病无人问。薄暮宅门前,槐花深一寸。
【宋】 陆游《闲适》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柴门傍野水,邻叟闲相期。
【清】胤禛《七夕处暑》
天上双星合,人间处暑秋。稿成今夕会,泪洒隅年愁。
梧叶风吹落,璇霄火正流。将陈瓜叶宴,指影拜牵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