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7752657/0c60d2ec572e2cc7.jpg)
《薛侃录》6-1,第1-6小节。
薛侃,又名薛尚谦,号中离,世人称之为中离先生。广东人,是从阳明先生四年,他是阳明心学在岭南的继承人和推广者。《薛侃录》每个章节都比较短小,但也特别精彩。
开篇,就引用了先生的“持志在心痛”。先生说如果我们时时守住这颗心的话,天天叨念着自己的志向,时时不忘记,就是存天理。让它化在自己心里,但是又不会着于它,这种感觉就是“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在遇到事情和困难的时候,自己的志向就可以把自己拉出泥潭,而在平时,可能又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阳明心学是功夫之学,功夫真切,才能领悟的一门学问。所谓功夫,最重要的就是“见善即迁,有过即改”。见善即迁就是让我们多去学习,去临摹圣贤的心。在老师的引领下,坚定相信圣贤,坚定地按照圣贤的话去做。关于该过,面对自己的过失,有在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的该过。
不说一句善意的谎言,不讲一句负面的话。
要在自己犯错误之前就把它戒除掉。在事情发生中的时候,要在念头出来之时,如猫捕鼠,迅速抓住它。这也是我们之前学习总结过的,“八颗心”上来,就要勇敢地把它去掉。
一棵忏悔心,就是在事后,如果发现自己还有不足的地方,要进行反省,进行忏悔,使自己的心一日明于一日,这就是“苟日新,日日新”。
从学习致良知以来,总会习惯性地回过头看,看看自己是否有收获、有进益。其实,看自己的生命状态是否发生了变化就可以了。
最简单的方法,看自己心中的烦恼,是否有变化。
如果比以前少了,说明自己的心比以前更加明亮,看问题能够看到本质。当我们总是能在第一时间里,用简单的方式,一两句话就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触及问题的根本,那么,我们是有进步的。如果我们的生命状态因此而逐步改变,证明我们在心学方面已经入门,学到了精华。
如果我们的状态没有发生改变,我们只是学了更多知识,那我们学的并不是阳明心学。也不是这门学问不好,而是我们自己的方式方法——实践有问题。
一般来讲,问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一颗胜心,二是一颗傲心。远一点说,是不相信圣贤,近一点说,是不相信那些走在前面的学习者。其实,“诸友宜相砥砺夹持”,先学习的人,分享的经验总是值得参考的。别人获得的力量、智慧、能量,看他们的生命状态也是很直观,值得肯定的。
用自己的状态做对照,检验学习成果。
如果我们不是生知安行、学知利行的程度,资质平凡的(困知勉行)就要花费人一己百、人十己千的功夫。从心出发,在内心深处去领悟,方能有所进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