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春荣的同事们都在县城里买房子的那几年,她和自己的男人商量,决心在市区买房子。她的父母和她的公婆,当时都不理解。
那年,肖春荣的孩子一个十岁,一个八岁。
婆婆故意问孙子:“田青青家在城里买了房子,青青初中时到城里去上学;你爸爸妈妈在市里买房子,你在县城上学时,没地方住吧。”
肖春荣的儿子奚明明一句话把奶奶逗笑了,“我去城里上学了,就住在学校里,您不用干活累坏了,还得给我做饭再累一回。”
奚明明的奶奶笑了,“还是俺孙儿疼我。”
正如大家预计的,在县城里买房子的,孩子读初中的年龄,一部分家长把孩子送到县城里去上学。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要有个人陪读,住在县城里,专门给学生做饭。
奚明明的初中是在农村中学上的,上高中时,他和姐姐都在县一中住校。奚爸爸在市里买的是街面上的门店房。
奚明明的爸爸妈妈陪着儿女上完高中那阵子,他们市里的房子已租出去十年,房租还房贷,年年有节余。
孩子读大学了,肖春荣经营着老家的生意,他丈夫去市里打开新天地。老奚市里有了自家的门店,房贷已清,他雇人帮忙打理生意,自己跑跑市场,拉拉货源。他们老家的店面,肖春荣看着,两处的经营遥相呼应。
两个孩子读大学、读研期间,肖春荣把老家的门店盘出去,和老奚一起在市里干。为了孩子们放假回家方便,肖春荣建议丈夫在市里买了住房。
比起在老家县城里的生活,肖春荣觉得还是在市里方便。至少,在市里有舟车之利,交通运输便捷。当初,如果跟风在县城买了房,现在不一定有这么顺畅。
交通方便,城市宜居。肖春荣为她和老奚年轻时的正确判断,而心满意足。
舟车之利,确实是一个不容忽略的生活常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