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12/26
曾经有位贤友对我发出疑问,他说他有一点疑惑:『所谓〝智者、仁者、圣者〞如何定义呢?这些称谓本就是我们人为主观地强加上去的,真实性、合理性都不得而知,或许您心中的〝智者〞正是别人心中的〝愚者〞,多数人心中的〝智者〞更未必就是真正的〝智者〞,听与不听,完全只取决于您自己的意愿罢了。既然如此,我倒觉得,对任何人的观点,都还是要做到〝兼听则明〞,因为这本就都是主观的产物,凡是主观的东西,是非正误就永远都没有定论,我们只要尽量去顺从自己的意愿就好。』
根据这位贤友的疑问,我也觉得很意义,所以,我也试着对其中较细微的部份,练一练,看自己能不能将之捻得出来?
以下,便是我对我自己在作对练,并练出来的内容。
0
没有人会否定姜子牙为智者,没有人会否定范仲淹为仁者,没有人会否定荆轲为勇者。
1
哪怕有人否认,这些会否认的人,其人的见解也会因为不具代表性而被悬置。我们正是从这种…不被明智之士所否认…的大方向,去撷取共识的。进而再以这种共识为标准,来说怎样的人属仁者、智者、勇者。
有些人的认知,其实是偏离如上的共识的,于是便会沦为自以为是。沦为自以为是的人,这样的人若在口头上说要〝兼听则明〞,相信,凡是明智之士都懂得分判…沦为自以为是的〝兼听则明〞,跟,详审其真的〝兼听则明〞,同样都是说〝兼听则明〞,但说着这话的两类人,之所以会属于特定的哪个,其间的细微差别,明智之士都还是很清楚明白的。
2
这位贤友确实也说得很对,〝兼听则明〞的义理,是真确的。但由怎样的人来说〝兼听则明〞,差别,还是会差得很多。譬如,广狭当中取其广、深浅之中取其深、透蔽之中取其透。凡是真智者,确实还是有标准的,会以〝广深透的全备〞作为评判标准,这才是〝兼〞的基准。是以评判要点的完备为基准,而不是以意见人数的多寡为基准。
拿我自己为例,我把一位愚者视为智者,愚者并不会因为我视他为智者就会令他成为智者;而是因为他符合着愚者的标准,所以令他为愚者。我一旦视愚者视为智者,那么,这个当下,我就将我自己是愚者的真实给显现出来了。我的这种真实,绝对蒙不了明智之士。哪怕按人口比例,纯正的明智之士的占比,确实还是属于少数。由此,可以显见这个道理:
真理是由真确决,而不由多数决。
正如同,一亿人把一位智者看成是愚人,这只能证明:把智者看成愚人的这一亿人,这些人的见解全有偏差!当然,这是以夸张的方式来说,但说真格的,若仍要将数量加到十亿人(乃至更多),其实,结果仍旧是一样的。关于这点,只有时时在警惕自己的人,才比较不容易让自己坠入到把智者给看岔的一亿人之畴。这真的很重要!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特别是对一切不想把智者给错过的人们而言,更是!!!
(试问:把智者当成愚人的人,他还会虚心向智者请教吗?当…然…不…了!不能虚心向智者请教的人,其结果,难道不是可想而知的吗?)
3
此外,人是复杂的。拿张三举例,若张三实属广而不深透的人,好是好在其广,差是差在其浅蔽。因广而说他智、因浅蔽说他愚。说他在广上是有智的,明智之士都不会否认。但由于张三又有浅蔽,明智之士便不会说张三是智者。而在我只看到张三的广而认为张三是智者时,就是因为我还没能力看到~仍存在于张三身上的浅与蔽。正是由於我全见的能力的缺位,使得我的意见不具备全面的代表性。
也只有在我看到我的不足时,我对张三的说法,才会有所更动,而会调整我自己在能力上的缺位。调整前的我,跟,调整之后的我,哪一个时期的意见,更具备代表性呢?
4
调整前的我,只能看到张三的广。
调整后的我,全面看到张三的广浅蔽。
同样都是我,但时期的不同,哪个时候的我的意见,更值得听呢?
我会向别人建议:别听我之前说的,而要听我在什么时期后说的。
5
主观与客观在达到和谐时,是一个人达到一定的生命高度之后才会展现出来的成果。
离开客观的主观,或,离开主观的客观,都会有所偏颇。这是值得警惕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