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是因为看了李安导演的电影《断背山》,喜欢上了李安,所以又追了他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随后买了书来看。
电影视觉效果突出,的确突出了漂流过程的奇幻。但是看了书才更为触及灵魂。
小说里面,少年派的船难故事有两个版本,一个讲述人与孟加拉虎一同生活227个日子的奇迹之旅;一个故事讲述人与人类一起渡过227个日子的残暴与血腥。一个是人与动物在磨合中最终和谐的胜利;一个却是人类相互残杀的直视与苦痛。一个是信仰带来的力量;一个却是人性到兽性的全面掏空。
电影展示的是第一个版本,当身处绝境是信仰给了他力量。这也是我推荐电影的一个原则:美好、向上。
这是一个从小热爱宗教的小伙子,迷恋于印度教、伊斯兰教、基都教所有能接触的宗教,他去教堂、去朝拜、去恪守一切教规。就是这么成长在动物园,从小吃素失去了杂食动物的凶悍,抱着人世间最大的善良的人儿,却经历了向死而生的过程。 电影3D的视觉效果表现了海洋的之下,人如蝼蚁孑立沧海,而强大的生命欲望奔涌不息,在滔天巨浪之前、在土狗、孟加拉虎的残杀之前,孤独一人的派也不肯退让分毫。让我看到了心若在,梦就在,信仰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被裹在派的瘦小身躯里,当它被生命之火点燃的时候,奇迹就会一再上演。我喜欢这样的作品,他让我感受到力量,而这种力量发自与蝼蚁般的身躯。
《无问西东》,里面有个场景,日本敌军轰炸村庄,一个教堂,一个双腿残疾的神父,一群衣衫褴褛的孩子,在饥饿、轰炸的笼罩之下,也是向死之路的残喘,他们一起在雨中唱着歌曲。这样的死亡道路不是每个人都会经历,但如果有一天降临了,你是不屈的抗争、是平静的接受?其实向死之路不管结果如何,都要走的有力量、有信仰、有尊严。毕竟结果就一秒,过程很漫长。
准备再看一次电影。给我这凡人之躯注入营养,以备在剩下的人生之路遭遇病痛、死亡等的时候能走的有尊严。
小说里面的人类相互杀戮这个线索几乎没有表现,这部书的语言很平和,在描写第一百多天的时候,死神已经摸到了他枯萎的脚踝。就在这一天,他遇到了另一个漂流者。他们的船停靠在了一起,派像拥抱兄弟一样拥抱陌生人,对方的双手却精确地掐住了派的脖子。一路与他相伴的老虎却撕碎了对方的身体,“人吃人”的情节第一次正面出现在了派的叙述里。这一段,是整部小说的转折点, 派的话语听来简单平淡,却包藏着他五味杂陈的心情,“就在那一刻,我心里的某种东西死了,再也没有复活。”更不要说厨师杀死水手、爸爸吃掉妈妈都是用派的口吻叙述给聆听着,原著有着比电影更多想要表现的东西,人类的杀戮,兽性的一览无遗,活着的人如何面对自己的过去?李安摒弃了这些,选取了信仰、力量这些阳光的东西呈现出来,是个有责任的导演。我喜欢。
说到信仰,其实就是一个心的归属这个命题。想起了《无问西东》最后一句话“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内心,无问西东”。
人生一世,最后寻找的就是自己心灵的归属。你的心总要有所归属,是家庭、是爱人、是孩子?是宗教、是科学?是慈善、是事业?无处安放的心灵就是一辈子的游鬼孤魂。但是很多的人一辈子都找不到心灵的安适,羡慕那些从很年轻的时候就能追随自己的内心,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内心,无问西东。
电影里面四个时代的年轻人如何选择人生?1920年代,弃理学文电影里面四个时代的年轻人如何选择人生?1920年代,弃理学文的清华学子吴岭澜。1938年,出身富贵之家的清华学子沈光耀,在蛰伏于安逸小家和上战场保卫国家之间选择。1960年代,清华学子陈鹏在与王敏佳的爱情与时代的冲突中选择。发生在现代,作为一家广告公司职员的清华学子张果果在赤子初心与尔虞我诈的职场现实中选择。
世界上不缺少完美的人,缺少的是真诚、正义、信仰、风骨、家国情怀和牺牲精神。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活法,希望每一个珍贵的你或者我,希望同时代的我们,希望我的孩子们,在短暂的人生,都能尽快的找到自己内心的归属,那个最真实的自己。“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内心,无问西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