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在中国屏风上》:17. 亨德森

《在中国屏风上》:17. 亨德森

作者: 秋沼芰荷 | 来源:发表于2022-04-19 17:15 被阅读0次

背景

《在中国屏风上》是毛姆为数不多的游记之一,也是一本让我一见钟情的作品。毛姆以独特的视角,从一本游记出发,带我们重新认识二十世纪初的旧中国许多的人和事。

音频选自喜马拉雅,虽然朗诵者咬字不是很标准,但款款道来,别有一番感觉,是非常独特优雅的朗读。

17. 亨德森

你见了他难免会发笑,因为他的模样就立刻告诉你他是怎样一个人了。

你看见他在俱乐部读《伦敦信使报》,或懒洋洋地靠着吧台,一杯杜松子酒或苦啤酒(他不喝鸡尾酒)放在手边,他这种不俗举动会吸引你的注意;但你立马认出他来,因为他正是他那个阶级的一个样本。

他的不合常规正是一种优雅的常规。他身上一切都合乎标准,从脚上结实的方头皮鞋到一头零乱的长发。他穿一身宽松、式样有些旧但做工考究的衣服,低矮的领口露出粗壮的脖子。

他总是抽一支木质短烟斗。就抽烟而言,他是很有幽默感的。他是大个子,体格健壮,有一双好看的眼睛和一副甜美的嗓音。

他能说会道。他的话多半有些不雅,这并非因为他的心灵不纯,而是他有着平民化的喜好。

瞧他那种神态,你可以猜想(不是事实而是在精神上)他和切斯特顿先生喝过啤酒,和希莱尔·贝洛克先生在苏塞克斯高地一起旅行。他在牛津大学踢足球,但当着威尔斯先生的面,他又瞧不起这座古老的学府。

他认为萧伯纳先生有些过时,而仍然看好格兰维尔·巴克。他和席德尼·韦布夫妇作过多次认真的交谈,他还是“费边社”成员。

他每每将这同一个世界视为轻浮,唯独欣赏俄国芭蕾舞。他写打油诗,有关妓女、狗、灯柱、感化院、小酒店和乡村牧师的住宅。

他嘲笑英国人、法国人和美国人,但反之(他不是一个愤世嫉俗者),他听不得说泰米尔人、孟加拉人、卡菲尔人、德国人或希腊人的坏话。在俱乐部,人们觉得他多半是个激进分子。

“一个社会主义者,你知道。”他们说。

然而,他是一家著名大公司的小股东。

中国的一个怪现象是,人的地位可以为其行为辩护。一个人名声不好,因为他打老婆,但如果你是一家良好信誉的银行的经理,人们就会对你友善,请你吃饭。

所以,当亨德森宣扬他的社会主义观点时,他们笑笑而已。

他刚到上海时拒绝坐黄包车。黄包车车夫,跟他一样是人类的一分子,却到处拉着他,这有违他关于个人尊严的思想。所以他走路。他保证说这是一项很好的锻炼,能使他保持健康;此外,走路让他口渴,而他宁愿花上二十大洋来解渴,他也喜欢喝啤酒。

但上海天气很热,有时他急于赶路,所以偶尔也不得不使用一下这种有辱人格的交通工具。这使他颇不自在,但无疑十分便利。

现在他经常坐黄包车了,但他总是想到这两根车杠中间的伙计是一个人,一个兄弟。

我见到他时,他到上海已经三年了。我们一起在这座中国城市度过一个上午,从这家商店逛到那家商店,黄包车车夫满头大汗,时不时用破手巾擦额头。我们正在去一家俱乐部,快要到的时候,亨德森突然想起他要买伯特兰·罗素的一本新书,这本书刚到上海。他叫车夫停下,要他们往回拉。

“我们不可以午饭后再去买书吗?”我说,“这两个家伙汗出得像水里捞起来似的。”

“这对他们有好处,”他答道,“你不必去关心中国人。你明白,我们在这儿是因为他们害怕我们。我们是统治的民族。”

我没说什么。我甚至没有笑。

“中国人总得要有主人,而他们也总是愿意如此。”

一辆汽车从我们中间开过,他再次靠过来时就不提刚才的事了。

“你们这些住在英国的人不知道新书到这儿对我们意味着什么,”他议论道,“我读伯特兰·罗素写的每一本书。你读过他的这本新书吗?”

“《自由之路》?读过。我离开英国前读过。”

“我看过几篇评论,我认为他提出了一些有趣的观点。”

我想亨德森要进一步发挥了,这时黄包车车夫错过了要拐弯的地方。

“在街口拐弯,你这个该死的蠢家伙,”亨德森叫起来,同时为使他的话更有分量,往车夫的屁股上狠狠地踢了一脚。

读后感

在本书的最后,译者唐建清写了一篇《译后记》,文中特地提到了这篇文章。他说:

由于毛姆对英国同胞的性格更加熟悉,也就形神毕肖地描画出一幅幅讽刺性肖像来。比如,那位有“社会主义者”之称的亨德森。

初来中国时不忍心坐黄包车,这有违他关于个人尊严的思想,因为黄包车夫也是人,一个兄弟,但他骨子里有着种族歧视,“你不必去关心中国人。你明白,我们在这儿是因为他们害怕我们。我们是统
治的民族”。他因车夫错过了拐弯而勃然大怒,高声咒骂之间还往车夫屁股上狠狠地踢了一脚。

其实,我看到文中这段文字,真的很气愤。这位天天读着《自由之路》的所谓有文化有教养的外国人,俨然也是一副虚伪的嘴脸,真是讽刺。

当时的国人是在怎样的欺凌之下啊。而如今,我们中国人的腰板需要再挺得硬朗一些才是。

相关文章

  • 《在中国屏风上》:17. 亨德森

    背景 《在中国屏风上》是毛姆为数不多的游记之一,也是一本让我一见钟情的作品。毛姆以独特的视角,从一本游记出发,带我...

  • 悦读《一个人的朝圣》Ⅱ(62)

    奎尼的情歌·亨德森先生给我的惊喜 一:标题引发的思考 亨德森先生给了奎尼什么样的惊喜? 亨德森先生在《贝里克小报》...

  • 在中国的屏风上

    读书时第一次在学校图书馆翻到了毛姆的一本中国游记的小册子《在中国的屏风上》,当时被文字迷得不行。后来买了新版的这本...

  • 读《在中国屏风上》

    毛姆,不但和许多作者一样,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同时他也被称为“最会讲故事的人”。 作者用《在中国屏风上》这个意味深...

  • 在中国屏风上:序言

    背景介绍: 一九一九至一九二〇年冬季,时年四十五岁的毛姆来到中国,溯长江而上一千五百英里,这本《在中国屏风上》即是...

  • 雨王亨德森

    不是我喜欢的类型,无论是从情节上表现手法上还是文字上(最后一项可能跟翻译风格有关,没看过原文不好说)。 一个吃喝不...

  • 《决策的智慧》

    关于作者 这本书有两位作者,分别是大卫 R. 亨德森和查尔斯 L. 胡珀。 大卫 R. 亨德森,是美国斯坦福大学胡...

  • 决策的智慧

    关于作者 这本书有两位作者,分别是大卫 R. 亨德森和查尔斯 L. 胡珀。 大卫 R. 亨德森,是美国斯坦福大学胡...

  • 《决策的智慧》

    关于作者 这本书有两位作者,分别是大卫 R. 亨德森和查尔斯 L. 胡珀。大卫 R. 亨德森,是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

  • 在战乱的中国屏风上

    书页中那个承受着苦难的国家不是我所认识的中国; 那些傲慢着的,强横着的外国人不是我所见过的外国人; 那些或是拉着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中国屏风上》:17. 亨德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acad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