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松最近很颓废,因为和他比较了一生的立成死了,他忽然生出了许多感慨,人的一生,真的就这样过去了?
春松和立成都已七十多岁了,他们同年同岁,同一个村庄,代表着一个村庄上的两个家族。两个家族的人,在村庄上明争暗斗由来已久。他们两个人,从一出生,就在相互比较着,都想超过对方。但比着比着,春松就懈气了,因为,立成死了。
立成是在早几年就查出了胃癌,按照现在的生活条件,如果不是得了绝症,活到八十岁是没有多大问题的。
立成自从得了胃癌,他的子女们就给他做了胃切除手术,使他多活了七八年的时间。
春松是在七十岁后回到村上养老的。现在的农村,极少见到中壮年人在村中,因为在大的环境下,中壮年人肩上的担子更重,待在农村自然是没有出路的。春松和立成,两个比较了一生的古稀之人,又在村中经常相遇了。
年轻时,他们都家境贫寒。出生在农村的人,要想改变现状,只有靠读书上学。但在那时候,很多人都是连书也是读不起的。这边春松的家里要给春松读书,那边立成的家里也立马给立成读书,但他们只上了两三年的小学,简单地识了几个字,把自己的名字写周全了,终因家庭困难辍学了。成年后,唯一的途径,就是去部队当兵,通过当兵,或许能改变他们的命运。
春松和立成,都想要去部队当兵,他们都报名体检合格了。但一个村上的,不能同时占有两个名额,大队还要考虑其他村的情况,所以在春松和立成之间,只能有一个人去部队当兵。
春松多了个心眼,独自跑到带兵的首长那里苦苦哀求。带兵首长看到春松人还机灵,答应了春松,把他带走。这样,春松顺利地到了部队。立成则眼睁睁地看着春松走了,带着无限的不甘和惆怅,留在村上,扛起大锹把子种田了。
春松当的是铁道兵,著名的千里成昆铁路就是在他们那个时候修建的。铁道兵的生活异常艰苦,虽然和扛大锹把子差不多,但农村出来的春松,却觉得扛这个大锹把子比在家里扛的大锹把子要强得多,至少在伙食上要比家里好,所以春松并不觉得当个铁道兵是多么辛苦的事。
在抗美援越期间,春松所在的铁道兵部队被整体拉到了越南,帮助越南修建铁路,春松又有了一次抗美援越战争的经历。
在炮火纷飞的援越战场上,春松差点丢掉了性命。一次,一颗炮弹就在他身边不远的地方炸开,好几个战友牺牲了,而春松却幸存了下来,回国后被评定为二级伤残。
援越战争结束后,春松的铁道兵部队集体转业,春松又成了一名工厂里的工人。七十年代的工人,那是农村人梦魅以求想要得到的,让人羡慕。
在农村的立成,并不甘于沉沦。由于有一点文化,不是真正的大老粗,立成被大队安排做了个副职干部。虽然不能和春松的工厂工人相比,但在农村当个小干部,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春松娶的老婆是个农村户口,孩子出生后,随母亲也是农村户口,这让立成在心里找到了点平衡。春松再牛逼,老婆孩子也都是农村人,而且还要受着他立成的管制。
立成对春松的老婆就有点恣意妄为了,经常在夜间敲春松家的门,骚扰孤儿寡母,春松的老婆敢怒不敢言。远在省城当工人的春松,鞭长莫及,但是在心里,记恨着立成。
八十年代后,改革的春风遍及到每个角落,压抑了多年的立成,终于可以施展拳脚了。他是村上第一个跑出去做生意的人,几年的时间里,便赚得盆满钵满,他第一个在村上盖起了小二楼,过起了让人羡慕的生活。现在,他不再觉得当个工人有什么了不起的了。
九十年代,春松下岗了,一度风光无限的工人老大哥居然失业了。苦底子出身的春松,并没有萎靡不振,而是积极加入到打工的队伍中,凭着一己之力,得到了该有的酬劳。挣的钱虽然没有立成做生意那么多,但至少他还有当工人的工龄买断在那里,把孩子们抚养长大还是绰绰有余的。
等到孩子们都大了,春松和立成自然也就老了。老了的春松,想到要落叶归根,在他七十岁的时候,他又回到了村庄。人生风风雨雨几十年,兜兜转转之后,他又回到了原点,遇到了病入膏肓的立成。
春松拿着退休工资和伤残补助,在村上安度余年。立成呢,早些年做生意时挣得了丰厚的家产,日子也是过得很滋润,如果不是绝症,那就真的完美了。两个比较一生的人,到最后,是半斤八两,旗鼓相当。
立成死时,一个村中竟找不到几个得力的人,立成的家人找到春松,请他帮忙料理立成的后事,春松答应了,说立成在世时,就已经跟我交待过了。
在立成的墓前,春松自言自语说道,我们两个人,包括两个家族的人,一直都在相互比较着高下,到最后,还不就是一把骨灰,一个墓碑,一生,就这样结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