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不能代表人们,虽然我很想代表大多数。
我喜欢追求真相,尤其是当真相容易获得的时候。
我有时候想,要是每个人都在表达真相就好了,如果不行,那么我如果能够识别出别人说的是真相还是谎言,那也不错。
所以,我在学批判性思维,我对”lie to me”痴迷不已。
连最著名的悼词中都有“给我智慧,让我可以区分两者”的语句。
2
现代信息社会,网络上谎言远远超过真相,这个可以说是常识,也可能是误区。
直到今年6月,有份研究说明,根据对世界上流量最大的500个新闻网站进行大数据分析,发现人们爱看的文章,谎言与真相的比例是16:1。
ok,坐实了我的猜测。
但除了更增加我的焦虑,也带不来其他的什么东西。
3
幸运的是,有需求自然就有满足需求的需求。
其实这类恐慌在美国早已不是新鲜事,也早就有人呼吁网站增加对新闻的审核。
但之前因为人工太贵,效率太低,这种想法也只是想法。
现在大数据有了,一个新闻出台之后,会有人工智能自动判断这个新闻的真相级别,并给与用户提醒,如果判断是假新闻,还会给出它认为是真新闻的链接。
更人性化的是,如果你坚持要访问假新闻,它也会放行,颇有一番自由的意味。
4
我,却更焦虑了。
锚定心理说,提前给人一个信息,人的思考就会围绕这个信息展开。
《答案之书》用500张白纸卖出40元的天价,还得到了很多大V的吐血推荐,就是因为它能给人一个锚定信息。
现在,新闻的真假也不用我来判断了,我只要按着AI给我的指的路走就好,给我指路我就走,不给我指路我就留。
走走停停,都要听AI导师的。
5
我求真相,人家给了我真相,我现在更不满意了,我还是真是难伺候。
我只能说,你给的真相,对我来说,永远不是真相。
一起凶杀案,3个目击证人,说辞都不一样,他们的说辞对他们来说都是真相,对陪审团说,他们负责找出真相。
现在用大数据,简单了。
AI自动根据3个证人的日常言行,识别一个人的靠谱程度,给出他们证言的可信度,分别为60%,65%,70%。
好吧,凶手已经出来了,听那个70%的。
6
你是个好人,但我喜欢的是隔壁老王;
你是个好人,我喜欢好人。
人类都能分辨这两句话是不同的。
如果有人对我说,你是个好人。
我会等,我会判断语境,我不会轻易下结论。
但如果有人挑肥拣瘦般的把新闻讲给我听,“你是个好人,…我喜欢…”,请问这个是真新闻还是假新闻。
他说的,全部都是真相,两句话里,这些字全都有。
他说的,和真相无关,他只表达自己的观点,用拼凑的类真相来维护他的观点。
而我,如果看到了70%的可信度,请问,我算不算被骗了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