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是一所人才辈出的知名学府,2019年6月,它竟因几位宿管和保安的事迹被送上了新闻,因为这些宿管和保安展示了远超自己身份定位的追求和技能,进而被人们誉为浙大“扫地僧”,特别是两位宿舍管理员,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位是玉泉校区老师公寓的宿管阿姨。她来到浙大后,被学校的学习氛围感染,便利用值班时间自学英语。在采访时她说:“看到你们楼层里人才济济,忙忙碌碌都是为了学习,我好像错过了这个时代,我要再变成一个学习的人。”
另一位宿管阿姨徐霞,2010年来到浙大,在与同学们相处的过程中,她感受到学生积极好学的精神,于是也学起了画画。她说:“孩子们那么优秀,我也不能拖了后腿!别人能做到的,我为什么不行?”现在她不仅有不少拿得出手的绘画作品,还成了一位吉他小能手。
当然还有其他“扫地僧”,他们或擅长画画,或精通摄影,或专攻根艺,或善赋诗词,或长于跑步,让人耳目一新。
现在让我们做一个假设:如果这几位宿管和保安并没有来到浙大,而是去了清洁公司或建筑工地(没有鄙视岗位的意思),他们会有这样的命运吗?或许有,但概率极低。毕竟光论努力程度的话,很多相同境遇的同龄人或许比他们付出得更多,却未必有他们的学习成就和生活希望。
这正是环境赋予一个人的力量,它能让一个人产生变好的念头并愿意去努力,还能让这份努力的效果得到放大。从某种程度上说,环境的力量其实远超个人努力,只是很多人会天然地无视或忽略这一点,认为只要努力就可以成就自己,毕竟努力是看得见的,而环境因素却会因为自己身在其中而很难觉察。所以很多人要么麻木地生活,不知思变;要么盲目地努力,承受着事倍功半之痛。
说到环境对人的影响,最有名的典故应该就数“孟母三迁”了:孟子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
之前,他们为了省钱住在墓地附近。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母亲看到了,知道不能让孩子住在这里。
于是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居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担忧到: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一次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这都是孟母慎重选择环境,逐步教化的结果。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在现实中,许多人虽然有强烈的成长愿望,行动上也非常努力,但由于他们身处恶劣的成长环境,这些努力收效甚微。环境因素是我们无法避开的因素,就算现实多么让人不满意,我们也要鼓足勇气去面对它。
我们唯有正视它、看清它,才能有意识地躲避限制,并反过来借势前行。当我们学会借力环境时,自己的努力才会更有成效,而这一切还得从察觉环境这道无形的屏障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