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是明朝初年的一位著名学者。他学识渊博,被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任命为翰林学士。
宋濂出生在书香之家,爷爷、父亲都读过许多书,母亲也是个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可惜有一年闹瘟疫,仅仅一个月,爷爷和父亲就相继病逝。年轻守寡的母亲是个极有远见的刚强女子,她含辛茹苦,决心要把儿子培养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
从此,母亲一边帮人家做针线活,一边教儿子认字块,还手把手教他练大字。7岁的宋濂不但认得了2000多个字,还能写得一手工整的小楷。
一天,母亲坐在窗边做针线,看儿子心不在焉的把字快移过来挪过去,撒了一地。
“儿啊,不舒服吗?”母亲放下手中的活,探探儿子的额头。
“不,我没病,只是心里烦,想念书。”
“念书?”母亲环视一下简陋的屋子,看着破旧的桌椅,重重叹了口气。
看着母亲为难的样子,懂事的宋濂不再说什么了,默默地捡起字块读了起来。
母亲回到窗边,重新拿起活儿,看着手中的衣物,她突然眼前一亮,忙安慰儿子说:“有了,妈想办法借书给你读。”他告诉儿子,这些货是县城李举人家的。听说李家有许多藏书,等活儿完工送去时顺便求他借几本书。
几天后,宋濂跟随母亲来到李家。李举人得知七八岁的孩子如此想读书,便破例借给他一本《左传》,但规定必须在一个月后完好无损的归还。
抱着《左传》,小宋濂如获至宝,一回家就埋头苦读了起来,可过了一会儿,他却急急忙忙找来笔墨,铺开纸,母亲不解的问:“整天闹着要看书,如今书有了,又练什么字?”
“妈,这借的书,得很快还给人家,我借到一本就抄一本,以后我就可以反复观看了!”
抄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并不轻松。时值腊月,天寒地冻,家中只生了一个小小的火盆,连呵口气都结成雾。写不了几个字,手指就像断裂一样痛。母亲把儿子的小手捂在自己手里,手暖和了点,可是砚台里的墨又冻住了。
一个月后,宋濂恭恭敬敬的把书还给了李举人,还不无自豪地告诉他,自己也有了一本。
“抄了一遍?”李举人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于是又借给她一本《国语》。
几年下来,宋濂就有了几十部手抄“书”。就这样,宋濂苦心攻读,克服重重困难,后来成了大文学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