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题目时,不由笑了,这好有冯唐的味道,教人成事,这听上去就是已经取得了某种成功的人,才有资格去教导别人。
我当然不是冯唐,甚至也几乎没有成什么事,这只是我在看完这本《草原动物园》脑海里浮现出的第一个念头。
也许是这几天刷多了昆明动物园的猴子虐猫事件,大数据推荐了不少关于动物园的相关资料,这本书本来是没有在我的阅读计划之中,看到作者是马伯庸,便放心的看了起来,有的名字就是质量的保障。
马伯庸是我很喜欢的一个作家,他很擅长从小切口入手,展现大时代。像《长安的荔枝》,想办法将远在千里之外的荔枝在新鲜状态送到长安的小小公务员,像《长安十二时辰》,在短时间内破案的资深捕头。
一个小人物,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次次冒险,一个个转折,在紧张的节奏中扣人心弦,不追到结束不能停。
这本《草原动物园》仍是相同的套路,传教士从北京破败的动物园里购买了一头大象、一只狮子、两匹马、几只狒狒、一条蛇、一只鹦鹉,到带到赤峰去办一个动物园。
主教的不理解,中途的遥远,动物的庞大和不可控,这件事看起来真的不可思议。
但是传教士凭着自己的执拗,一点一点地推进着这事的进程,他买下了动物,找到了大车,准备好喂养的食物,出发了。
他遇到无数的困难,又无数次化解了困难;在最困难的一次,他的所有同行者被危害,他因落入一滩水里侥幸逃生,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幸运,差一点点,这事就结束了。
在读者的心跟着传教士的遭遇不断起伏的路途终于结束,动物园也如愿建成了,传统的故事在这时应该圆满大结局了,可是作者不,他没有让故事停在完成心愿的时刻,而是又起了一波三折,动物园被神化受到追棒,动物园被人觊觎煽动人们去各种闹,最后一把火、一场骚乱中,动物园灰飞烟灭。
传教士不知所踪,只留下了一些传说,那些动物也淡出了赤峰这个地方。但是一种感觉却经久不散,成为赤峰人的集体无意识。
在故事发展的每一段,作者都会写一句:事就这么成了。
在这句话的不断重复里,故事结束,这句话好像有魔力,仍一直在回想。
事到底是靠什么成的?
靠的是传教士从不曾动摇的决心,一定要把事做成的坚定。
还有社会资源的支持,组织人员、车辆、货物,准备好迎接路上所有困难。
还有见招折招的智慧,面对各种突各其来,应对、处理、解决,又重新上路。
还有幸运,遇见帮助,遇见善良,遇见热情。
这事就这么成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