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深圳职场礼仪:数量是怎样战胜质量的?

深圳职场礼仪:数量是怎样战胜质量的?

作者: 风驰者 | 来源:发表于2019-05-07 10:18 被阅读0次

    这本书最核心的一个思想就是,你看到的真相,一旦还原到大范围、长时间里、有了新的坐标系之后,这些真相的意义会变化的,甚至是翻转。所谓看我们到了事实,不是看到某些局部的真相,而是看到真相和真相的关系。

    正好,最近在看一些战争史方面的书,也能佐证这个观点。

    想象一下这样两个国家。第一个国家的工业生产能力是第二个国家国的好几倍;第一个国家生产的飞机、大炮、坦克,质量精良、性能出色、坚固耐用;而第二个国家呢?它的军工产品,除了少数指标还不错,总体上质量粗糙、性能简单、故障率很高。那假设这两个国家会打仗,哪个会赢?

    别忙着下结论。我说的这两个国家,就是二战中的德国和苏联。我们都知道,最终获胜的是武器水平比较差的苏联,而不是技术全面领先的德国。你说为啥?

    原因当然很多。比如战争的性质是不是正义,反法西斯联盟的价值,苏联的辽阔疆土、缓冲地带等等。但是,如果回到当年具体的战场上,你还是会觉得,苏联赢得很奇怪。因为武器的差异是在太大了。

    德国生产的“虎式”“豹式”坦克,是当时世界上技术水平非常高的坦克。一直到今天,你去问任何一个军迷,在任何坦克排行榜上,德国的“豹式”坦克都是当之无愧的经典。德国的冲锋枪、自动步枪、机枪也被公认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战斗机方面,德国技术也遥遥领先。世界上最早的喷气式战斗机就是德国发明的。

    而当时的苏联呢?大家能想得起来的著名武器,可能就只有T-34型坦克。但T-34坦克的性能其实只在1941-1942年间这段时间领先,随后德国坦克的性能就又赶超了上来。其他的各种轻重武器,苏联都谈不上先进。

    苏联二战时的主力坦克T-34这背后是啥?为啥有这么大的差距?是工业水平的差距啊。二战前,德国就是欧洲最大的工业国家,技术长期领先。俄国呢?不久前还基本是个农业国家。虽然增长速度很快,但一时半会赶不上来的。

    那苏联的优势是什么呢?是规模。资源丰富、国土面积大、人力资源充足,所以,苏联造的东西,傻大黑粗、性能粗糙,但造了很多很多。它胜在规模。

    所以,二战时候的苏德战场,其实就是一场质量和数量之间的博弈。

    我们分别来看看三种主要武器。

    首先就是坦克。1942年,德国研发出了“虎式”和“豹式”坦克,在装甲厚度、通讯能力、瞄准装置、操控性能等方面都明显超过苏联的T-34坦克。好是好,但就是贵啊。一辆“虎式”坦克的造价相当于6辆苏联的T-34,一辆“豹式”坦克也相当于4辆T-34。1942年以后两年多的时间里,德国只来得及生产了1800辆“虎式”坦克和5500辆“豹式”坦克。苏联却生产了5万辆T-34坦克。所以你算算,这两方总经费投入,两家是在一个数量级上的。但是差别是一个求质量,一个求数量。

    再来看飞机。造飞机需要用铝合金。当时苏联铝的产量很低,不到德国的四分之一。这咋办?苏联土法上马,没有金属,就用木头。对,你没听错,就是木头的飞机。这也不是苏联一家的搞法,英国的著名蚊式轰炸机,也是木头的。打仗嘛,什么能用就用什么。

    你想,这木头飞机,坚固性肯定很差啊,顶多能飞几百个小时。德国战斗机,金属做的却可以飞几千个小时。所以,在德国人眼里,木头飞机就是个笑话。但是很快,德国人就笑不出来了。为啥?因为你金属飞机的优势就是耐用,就是飞的时间长,但是这是战争,在战争中,甭管是什么飞机,在空战中,生存时间也没多长。苏军计算了一下,发现战争中,一架飞机的平均生存时间,只有40个小时。木头飞机虽然很山寨,其实也够用。

    结果就是,一对一的空战中,德军飞机占优,但苏联的木头飞机实在太多,击落一架,又来十架。而且你想,木头飞机还轻啊,天上飞的东西,轻就意味着耗油少、航程长、速度快,山寨反而成了优势。到了1943年,战场制空权反而被苏军夺走了。

    还有一个例子是迫击炮。

    迫击炮大家都知道,就是那种有个小炮管,支在地上,从炮口把炮弹放进去发射的小型火炮。迫击炮本身结构简单,一个炮筒、一个底座、一个支架,还都是小型的,就能凑成一门炮,造价只有同口径其他火炮的八分之一。不仅如此,迫击炮的炮膛压力很低,这样一来,对炮弹的要求很低,用生铁就可以造迫击炮弹。总之就是特别便宜。

    当然,便宜没好货。迫击炮的射击精确度很低,瞄不准,只能打个大概齐。所以,美国、英国、德国,这些技术先进的国家,都不怎么看得上这种低档货。但是苏联看得上啊,工业水平差啊。大量生产迫击炮。

    那么,打不准的炮,要它有什么用呢?不是浪费炮弹吗?苏联人有办法。一门炮打不准,他们就集中大量迫击炮来个密集射击,用一片火海覆盖敌方阵地——总有一些炮弹能打中吧。

    在冲锋枪、步枪上也有类似情况。德制冲锋枪号称世界最精良,但一共只生产了180万支。苏联战时使用的冲锋枪结构简单、外形粗糙,但是多啊,生产了700万支。

    战争初期,苏军装备的步枪是一种半自动步枪,性能不错,但毕竟是半自动,所以构造复杂,故障率比较高。来不及研制更好的,咋办?干脆,别什么半自动了,干脆手动吧。这种手动步枪一共生产了1000万支,能够快速组建新部队。

    听了这些例子,你会有一个很重要的发现,我们过去经常说,拥有局部优势,累加起来就是全局优势。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是这样的,有的时候你拥有了局部优势,甭管是因为技术还是经济。反正你的局部优势往往代价是啥?是全局优势就没了。

    我们看三点:

    第一,局部有优势,往往意味着单点成本居高不下,那在全局上就很难上规模。刚才坦克、步枪这些例子就很典型。

    第二,局部有优势,往往建立在非常复杂的支持系统之上。你局部打得赢,但是支持系统能不能长期保持稳定,那是另一个层次的大难题。就拿刚才说的飞机的例子来说,苏联的木头飞机是质量差,但是,它的支持系统,只需要木材,到处都是。德国飞机是质量好,用的铝合金,对工业系统的依赖就特别深。到了二战后期,盟军对德国本土的大规模轰炸一开始,这个系统就崩溃了。甚至都不用轰炸飞机制造厂,只需要把生产轴承的工业基地炸掉,整个德国军工生产就完蛋了。复杂系统的脆弱性高嘛。

    第三,局部有优势,是一个特定时空里的现象。换了一个时空坐标,换了一个局部,优势是随时可以逆转的。比如,大型火炮,在能展开的战场上当然比迫击炮强,但是如果是在城市巷战里呢?迫击炮的射角大,弹道弧线高,对于遮蔽物后面的目标杀伤力反而更好。所以迫击炮反而是巷战神器。

    所以,德军的局部的技术优势,如果是闪电战,短期战争,那确实厉害。但是,如果是长期战争,全面战争,苏联的全面的规模优势,反而就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了。

    从我们今天讲的武器装备系统本身特点的角度,也能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败。

    今天我们讲的这个话题,再次印证了《事实》这本书揭示的那个基本道理:

    从局部看问题,你得出来的结论,未必是事实。只有着眼于长期、着眼于整体,着眼于丰富的事实和事实之间的关系,你才能说,我看到了事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深圳职场礼仪:数量是怎样战胜质量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agso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