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诗歌、艺术和音乐是智慧创造出来的美,那么幽默就是智慧的自娱自乐,那是智慧放松自己的一种极好的方式。
而讽刺和幽默有微妙的不同,两者都是对意欲的调侃和捉弄,但它们却有善意和恶意之分。
讽刺中尽管有一点智慧在里面,但它自己本身也带着意欲和情绪,它基本上是恶意的,所以,讽刺不仅让它的对象羞愧还使整个场面气氛紧张。相反,幽默的智慧里不带着情绪,它是轻松和善意的,被调侃的对象有时就是它自己,不仅保住了面子,它甚至还笑了。
所以,拥有一副能说会道的口才是否重要?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孔子在这段话里谈到了口才对于一个人真的重要与否的问题。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没有囗才。孔子说:何必要有囗才呢?伶牙俐齿地同别人争辩,常常被人讨厌。我不知道他是否可称得上仁,但为什么要有囗才呢?
‘佞’的意思是善辩,巧言谄媚,通常古代文人都用它来比喻自己有才智,例如“臣不佞”。所以,一个人说好话、做好事的前提是有一颗好的心,‘仁德’之心。
雍容尔雅的人,行仁德之道,常常多揽事,少说话。
口是心非、阴险狡诈的人,能言善辩,会合理化自己错误的行为,遇事喜欢把责任推脱给他人,但有大利可夺时,反而是第一个出场的。
这等伶牙俐齿的后果是什么?处处留怨气,身边的人都避着你。当你遇上困难的时候,真正会帮助你的善人都被你得罪光了,就会开始忧虑。
所以有时口才好不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事情的原则合乎天理,心念不是损人利己的;再好一点,君子之道,利他利天下,为社会人民无私服务。
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君子是不会优惧的,因为他做的事光明磊落,有利于天下人。并且吾日三省吾身,有错误也会及时改正,不会讳莫如深,臧否别人。
儒家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就是“仁”。
“仁”起于对他人的关心,关心就是孟子提出的恻隐之心,也是儒家主张的行仁政;有了恻隐之心,“推恩”致于天下人,则可治国安邦。用对待家人的心态、行为,及于天下人,让百姓安居乐业,君王就可成为天下共主。
这是孟子的治国理论,无法成为天下共主是因为刻薄对待百姓,政策不好,关键在于看事情的态度。于是孟子就对梁惠王说:“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只要梁惠王想,一句话就可以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如吹起一根鸿毛那般简单;但要是一念之差,受佞臣物欲所影响,也可以一句话使百姓民不聊生。
试着代入到生活中来看,我们也可能因为思想一时的偏差导致行为不正,品行不端,言语成了用佞之人。所以要实践‘仁德’之心,在日常生活中修养自己,这样就不会优惧任何事物,做君子该做的事,逍君子该逍的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