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过年了,从省城放假回来,第一时间就直奔乡下,想极力寻找那失去已久的年味。
我怀着急切的心情来到乡村市场中心,那里的各个摊子早早就铺满了各种各样的年货,有贩鹅的,有卖家居用品的,有售小孩玩具的,有村的书法名家在挥毫写对联的,年味确实渐渐有点浓了,但是总觉得有点不一样,缺少点什么一样,而这种不一样却不知道出处在哪里。
我记得小时候过年的最大的乐趣就是在我村的秀才林文浩先生的对联棚里看他写对联。年前的半个多月是我最期盼的,每天都要出市场看看秀才的棚子搭好了没有。当看到棚子在施工状态,就已经很兴奋了,说明再过一两天就可以看着秀才挥毫写字,可以闻着清新的的墨香了。
搭好的棚子很简陋,大师很专注,我在台前看着他写字一看就是大半天。他也不吭声,我也默默在注视着他的运笔。每一幅对联完成,他都要重新审视一番,感觉状态好的对联他会主动点点头,审视的时间会比一般的对联时间长。很快对联挂满棚子,墨香阵阵,最常见的对联有:生意兴隆,财源广进;玉燕迎春,金莺报喜;花开富贵,竹报平安等等比较传统的对联。每年都这样,他也不会什么新意。
现在流行各种新式对联了,比如以生肖为主题的:
白鼠落粮仓偏逢天下无猫;才子进考场难逃金榜题名。
再比如以人物心态为主题的:
冷冷暖暖方是年味,分分合合尽显年意。
等等,老秀才是不会写的。
棚里人来人往,村的人都是很默契的拿一幅容易理解的对联付款了就走。
我这是神游,这份是回忆,
其实文浩老先生已故多年了。
现在的我走近新的对联棚一看,发现棚的主人易主了,其实我也是有心理准备的,也只是或多或少想得到一点什么。
这里新棚的对联的字体比秀才老先生的好了不少,很多都是真正的名家打印出的,却没有之前那种浓郁的墨香了。对联的内容也丰富了不少,但好像缺少了什么,而且人和人的交易,也没有之前那么默契,总觉得没有之前的温度。
失望是有的。
我停留了一阵,就转过拐角的摊位。我看到了红红的小块头,再近点又看到红红的大大圆圆的大块头,这很让我惊喜,那是中国红炮竹啊!我来到销售点竟挪不开脚了,想着那种噼噼啪啪的声音在耳畔时不时响起就觉得兴奋,这大抵就是过年的情结吧。
小时候从除夕一直到元宵都是炮竹不断。那时还没过年,我就开始写毛笔字了,临摹父亲的那本旧旧的缺角的字帖,里面有一首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那种期待的感觉,从寒假开始就开始酝酿了。
可惜的是现在很多城市已经禁止炮竹了,但是农村还是可以偷偷放的。
曾几何时,偷偷跟着舞狮队后面看着炮竹在地上跳跃和空中飞舞;
曾几何时,年初二凌晨一点给父母叫起来放炮排,赶年兽;
曾几何时,地上的“落红缤纷”舍不得扫,因为大家都明白,这是年味。
俱往矣!
我觉得,炮竹应该纳为传统文化之一,应该是国家保护的文化遗产之一。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怎能说丢就丢?“年的传说”也是和爆竹有关的,根本都忘记了,“过年”也还有什么意义?如果彻底禁止,以后过年也就是所谓的一个没有灵魂的架子而已(敲黑板,划重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