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传习录》二五二:此心若光明,何必见“海灯”

《传习录》二五二:此心若光明,何必见“海灯”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24-03-06 10:58 被阅读0次

    《传习录》二五二:此心若光明,何必见“海灯”

    一友问:“读书不记得如何?”

    先生曰:“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红楼梦》第29回中,写马道婆讲善男善女的供奉时这样写道:“贾母道:‘倒不知怎么供奉这位菩萨?’马道婆说:‘也不值什么,不过除香烛供奉以外,一天多添几斤香油,点个大海灯。那海灯就是菩萨现身的法相,昼夜不息的。’”

    后来,贾母便依了马道婆的主意,替贾府的太太、小姐们供奉起了大海灯。试想,贾府上上下下,包括贾母本人,只是从此心中多了分慰藉和依靠,多了分别人见不得的内里的光明。贾母能记得她供奉了几盏大海灯吗,又或者她一定要寻去辨辨菩萨前的大海灯有哪几盏是贾府出钱供奉的?

    此心若光明时,何必要亲见“海灯”?

    有位学友问:“读书时总是记不得怎么办?”

    阳明先生说:“只要明白晓得就够了,为什么一定要记得?读书一定要求个明白晓得时已经落于次一等的境界了,只要能让自家心之本体光明起来就是了。如果一定要求自己记得,也就不知道去潜心求个明白晓得了;如果一定要求自己潜心去求个明白晓得,也就顾不得去求自家心之本体的光明了。”

    《红楼梦》中的贾母不读书,尚且知道求“明得自家本体”,为此,她并不关心那能“明得自家本体”的光源在哪里,不屑于去寻找那自己出钱供奉的菩萨前的大海灯。再直白点讲,老太太甚至不愿意关注自己出的供奉钱到底有没有被马道婆等人贪墨。她要求的,只是“自家本体”之明,除此之外的,于贾母而言,都是浮云。

    世上的读书人,反不如不读书的贾母活得明白。常常是既想要“明得自家本体”,又想寻思供奉钱的去处,恨不得一下子寻到菩萨前,亲眼看看自己供奉的大海灯,甚至亲自量度一下香油的耗损。如此一来,菩萨前的海灯倒是明了——烛照如炬,至于“明得自家本体”这个根本,反失去了头脑。

    读书为什么求“记得”?将之作为同人闲坐时的谈资,需要记得;用来显摆、证明自己的学业精进时,需要记得;甚至恭候师长考评、考核时,需要记得。总而言之,持孔子判定的“今之学者为人”心态时,读书都需要求个“记得”。殊不知,夫子更为赞许的是“古之学者为己”,真正为己,为“明得自家心体”时,哪里还需要什么“记得”,只要明白晓得就好,甚至连明白晓得也不必强求,只需要印诸过心,曾因之见过自心良知之光明就是了。

    陶渊明讲自己读书“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为什么会“欣然忘食”,说到底是因为见到书中文字的真趣了。再追问一步,为什么能见到书中文字的真趣?是因为“意之灵明”是澄澈光明的——“良知”如镜,是因为如镜一般澄澈光明的良知的会心映照。试想,倘若镜子被涂抹污染得不成样子,哪里还能照见书中文字的真趣?

    曾经透过读书印证过自己良知之镜的澄澈光明,曾经觉知过良知之镜的“随感而应、无物不照”,如此就足够了。

    此心若光明,何必见“海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习录》二五二:此心若光明,何必见“海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alj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