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她的存在就是一道光,激励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题记
鲁大大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可是,谁愿意踏着泥泞,踩着沙砾,在人际稀少的荒原上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呢?谁不愿意走在平坦、光明的大道上呢?
然而,只要你愿意,在走过了艰难困苦之后,你便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将生命绽放出自己的独特的色彩。
使我深有体会的是华的故事。
1996年的时候,18岁的华生活在吉林一个穷乡僻壤的小村庄里,家境十分贫寒,常常吃不上饭,更别说如花的年纪里有一件漂亮的衣服了,那是爱美的华从来不敢奢望的事。
在华的骨子里有着不甘于屈服命运的倔强,她暗下决心一定要从小村庄里走出去,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她极力说服妈妈同意她去长春学美发。
在那个年代,师傅是很难教徒弟手艺的,首先要一直做很多年学徒,没有一点工资。等师傅啥时候心情好了,看你顺眼了,才会把手艺传给你。当然,更有可能,你无论努力多少年,师傅也不会传给你手艺。就像你精心种植一盆仙人掌,严格按照它生长所需要的所有条件去养育,一心巴望着它能开花,为你黯淡的世界增添一抹绚丽。但有可能它会在某一天突然开花,更有可能它永远也不会开花。
华愿意去拼一拼,博一博,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华的妈妈在村子里跑了一家又一家,东借西凑,终于凑了500块钱。她带着华到长春最好的美发师傅那里拜师,等给华付完房租,琴的妈妈只留了50元的路费就回家了。
华把仅剩的200多块钱郑重地包了又包,藏了又藏。华知道,第一次走出自己的村庄,来到这个让人眼花缭乱地大城市,她只能拼命地向前冲,再也不会有退路,再也不能向家里要一分钱了。这浸润着妈妈的汗水与泪水的200多块钱是她在异乡生存下去的唯一底气和希望。
从第一天上班开始,华就成了理发店里最勤快的人。每天第一个到店,包揽了店里所有的脏活累活,她从来都是笑眯眯地,无论做什么,从来听不到她的抱怨。她的手上,总是一道又一道血淋淋的裂口。要给客人洗头,要根据客人的发型需要调各种美发药水,华忙前忙后顾不上认真洗手,更别提抹点护手霜了。华常常一天也不喝一口水,因为她怕自己会上厕所,那就有可能会少接待一个客人。
实在太累的时候,华自己偷偷在被窝里哭;手上的裂口疼的睡不着的时候,华自己偷偷在被窝里哭;想家、想妈妈的时候,华自己偷偷在被窝里哭,哭完,第二天继续第一个到店里干活。
慢慢地,大家看华的眼光里多了一份欣赏。这个倔强的小女孩,她的身上究竟有股什么样的劲,能让她像一个干活的机器一样,勤快到理发店里地上没有一根脏头发,做的活像输入了程序编码一样标准。从师傅、顾客,到店里的每一个人,没有一个不夸奖她的。
就这样,一年之后,华在师傅30多个徒弟中脱颖而出,成了师傅唯一一个愿意传授手艺的人。
到了2000年,华带着自己仅有的1000多块钱离开了师傅,在长春一个小街道里租了一个只有5平米的小店铺,自己开起了理发店。虽然店里只有三把凳子,但华的顾客越来越多。
华不像别的美发师那样会跟顾客聊天,专挑顾客爱听的话说。华更不会装作无意地跟顾客东拉西扯,绕着弯去打探顾客的职业、收入,暗自揣测她能接受多少价位的发型?会不会成为回头客?
华只知道:客人到了她的店里,无论美丑,无论贫富,一律是她最尊贵的顾客,她会用最好的手艺为对方打造最适合的发型。除了与发型设计有关的话题,华从来不多言语。她总让人感觉亲切、专业、负责。
从2010年开始,华扩大了自己的店铺,雇佣了自己的员工,成了长春最大、最好、回头客最高的理发会所。
当华动情地将她的故事娓娓到来,这个看起来有些高冷的40岁中年女子,一下子温柔起来。对于我们,这是一个关于努力、关于奋斗的故事;对于华,这是她一生的艰难困苦,一世的沧桑不易。
所以,不要假装很努力,生活不会陪你演戏。如果要走,就记住自己的梦想,不停地拓宽自己的舒适区,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因为,只有在那条路上,你才能看到最极致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