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心之正者,非礼勿视,非礼勿闻,非礼勿食。孔子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心里突然有点被触动的感觉。既然规矩都是自己定的,人为什么不能活的自我一点呢。为什么很多人要说这个社会就是这样的,我妈就是这样要求的,这个年纪就是应该去结婚去生娃去赚钱。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三观吧。即便有,也只是大家的三观,而不是自己的。有句话是说,你不去塑造自己的未来,就等着去适应未来吧。我觉得三观这事也是这样的,不去主动构建自己的小世界,就只能去适应普罗大众的世界。
在成年以后,如果想变得更强壮,就需要锻炼,撕裂肌纤维,增加肌肉;同时不断伸展拉伸,保持身体的柔韧性和核心肌群的稳定性。在思想上也是这样,我们需要一边大量输入知识充实自己,使自己更丰富;一边接触不同的观念,拉伸三观的维度,保持思想的灵活。
人的三观世界,是一座小小的城。有的城高楼广厦、八级抗震、风雨不侵;有的城破屋草房、风雨飘摇、一戳就倒。人成熟的过程,就是城市基建的过程。有的城市规划得当,地基稳固,造得慢造得牢;有的城造着造着,突然一场大火,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
真实的世界,不是你眼前的世界,而是你心中对眼前世界运行规则的理解。一个人的三观,是在外界大量“阅读”和“体验”下,通过思考获得的。由于阅读和体验的制造者设计了形形色色的套路,我们的思考深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三观的稳定性和自洽程度。比如读书会~~
最近经常有听到同学聊起,说怀念大学,想回到过去,我仔细想了想,我在工作之前最怀念的都是初中,因为那是我第一次从农村到市区读书,而且是一个很好的初中,接触到了很多有趣的不一样的同学,还有很多新鲜的事物,就是一种突然打开新世界大门的感觉。毕业后找工作,并没有深思熟虑,就来了上海,再一次有被打开新世纪大门的感觉。别人问我为什么要留在上海,我说不出来,我只知道这里有很多有趣的人,让我觉得原来人还可以这样活,有些人可以这么厉害,工作做的好,副业玩的溜。所以一直留在这个花花世界。对于我来说,我不想回到过去,我更喜欢现在的自己,比起以前,更自信,自信一方面来自于经济的独立,更重要的是来自于精神世界的渐渐独立吧,于是,更加游刃有余地面对一切。守住内在,纵情四海,很爽的。
三观既定,其实生活就那么一个主旨,就那么一个大方向。所谓修行,不过是去粗取精,在自己建设的系统里越活越清净,各种杂乱思绪纷纷退散,日子久了,自然眉宇舒展,脸盘白净。
在哲学范畴里,三观的完善会引起“剧院效应”—— 你遵从了哪种系统,你对万事万物和自我行为的解释就都可以在此系统内自圆其说。世界观让你顺滑地自行运转,给你判断的依据。因此,对于每一个个体的生活和感受来说,三观只有完整与否,没有正误之分。“三观不正”这个词儿,其实是“三观不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