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红包与感恩

论红包与感恩

作者: 湘南徐工 | 来源:发表于2018-04-03 00:03 被阅读36次

    毋庸置疑,红包肯定是个好东西,不是因为那种看得见的代表喜庆与热情的颜色——红,也不是因为那个扁平而逼仄的容器——包,而是因为里面藏匿着一张乃至一沓的纸币。如果红包里面没有装着纸币,当别人开启封口的那一瞬间,你的诚信、人品与道德随即跌落谷底,彼此之间陡生龃龉与罅隙,哪怕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今生也许沦为“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境地。归根结底,维系人际关系的那个魅影还是金钱,因为金钱是万能的,诚如人们常说的“有钱能使鬼推磨”;若果非要说得好听一点,无非就是“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而事实上,后面这句话的含金量似乎越来越低了。

    我常年在广东漂泊,已经很少听到“红包”二字了,周边的人更喜欢说“利是”二字,这是一种换汤不换药的说法,实则由地域文化所致。在广东,红包一般被称为利市,有时又被人写成利是利事或励事,我是一个喜欢咬文嚼字的人,究竟哪一种说法是对的,我也难辨真伪,单从字面上理解,它们似乎都对,一个有利于市场,一个有利于当时的情景,一个有益于某件事情,一个可鼓励你做好某件事情,如此说文解字一番,皆有道理可言,无所谓对与错,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初衷与用意。然经我考究,利是其实是一个音译舶来词,它的外文名是“Lai See”,因为香港和广州是一个以讲粤语为主的地方,而“Lai See”的外文发音与“利是”的粤语发音几乎一样,所以就发明了“利是”这个新的词汇,它等同于内地的红包。然而,利是与红包略有区别,利事侧重于钞票,因为外面的那个容器已被另外叫成利事封了,而我们口头上常说的红包实则涵盖了那个看得见的容器以及其里那些看不见的钞票。尽管这个容器也就是利是封被人们制作得美轮美奂,精致而小巧,或许还有一定的艺术收藏价值,但人们显然更喜欢夹在里面的东西,说穿了,这个容器就是一个可有可无、掩人耳目的遮羞布,因为一旦扯下这块遮羞布,欲望的胴体便呈现出一副赤裸裸的尴尬场面,而中国人显然是喜欢含蓄的。

    人们常说“吃别人的嘴软,拿别人的手短”,那么,人为什么会嘴软呢?人为什么会手短呢?这就涉及到三种微妙的与生俱来的情愫——人情、期望值与感恩。记得小时候,除夕之夜,父亲会给我们兄弟姊妹四人每人一个红包,也就是压岁钱,那时候家里贫穷,起初红包顶多五元,后来才涨到十元,而且父亲总是一碗水端平,连当时正在穿开裆裤且小我八岁的弟弟也有红包。我当然不理解父亲的做法,但我却知道我当时的心态,我对父亲一点也不感恩。我总是想,红包为什么这么少?弟弟要那红包做什么?何不将弟弟和那个小我十二岁的妹妹的红包匀给我和大哥?因为我认为父亲给孩子红包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红包金额多多益善,我照单全收,我丝毫也没有感激父亲的心理活动。然而,当我正月里去亲戚家拜年,临走时,亲戚总会给我一个红包,这个时候我却是感恩的。我心想,这个亲戚真好,因为亲戚没有抚养我的义务,所以我就心存感激。我记得,我去姑姑家时,姑姑总会给我一个十元的红包;我去舅妈家时,舅妈总会给我一个十元的红包;而我去五叔家时,五叔却给我一个两元的红包,这件小事情我记得很清楚,我心里就开始不平衡了。我心想,五叔怎么这么小气,才给我两元的红包,两元钱能干什么?时至今日,父亲和五叔早已跨鹤西去,如今为人父且年过不惑的我才慢慢地懂得,人家送多少金额的红包这里面是有道理的。此时,我突然想起了母亲那句朴实无华却饱含生活哲理的话,她说红包就是拿米换饭。在这方面,母亲处理得过于大度与宽容,虽则她目不识丁。譬如,亲戚给我们兄弟姐妹的红包是10元(寓意十全十美),母亲给亲戚的孩子的红包却是12元,还美其名曰这个红包象征月月红,正好对应一年的十二个月,也不知母亲是从哪里学来的?除此之外,母亲还送过8元和18元的红包,数字“8”代表“发”,数字“18”代表“要发”。当然,母亲还要看亲戚的孩子的人头数有的放矢地派发红包,无非遵循一个原则:不让别人吃亏,尽量让别人感恩。

    多年以后,兄弟姊妹都长大了,天各一方,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回老家探亲时,根据随乡入俗的原则,为我们的下一代派发红包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如果我没有揣测错误的话,我们的下一代接受伯伯、叔叔和姑姑的红包是不会感恩的。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譬如大哥只有一个孩子,我有两个孩子,弟弟有三个孩子,妹妹也有两个孩子,红包送来送去,再加上送红包的先后顺序也难以把握,何况又涉及到诸如嫂嫂、弟媳妇和妹夫这些外人,加上每个家庭的经济状况也不一样,虽然他们嘴巴上不说,但两口子同床共枕的时候想必还是会探论一下的,所以亲人之间产生一些小小的误会或矛盾在所难免。直到有一年,四个家庭的人和母亲全部在弟弟的家里吃圆年饭,开明的弟弟公开说:“我有三个孩子,都是一家人,我们以后就不要再给小孩发红包了。”对此,我是赞同的,想不到一介书生竟然败给了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弟弟。

    我结婚的时候,我给一位在华北科技学院的高中同学打了一个电话,因为距离的原因,他没有到场,但他却托人给我送了一个500元的红包,那一刻,我是感恩的,感觉此举犹若雪中送炭,毕竟自高中毕业之后,我们从未见过,完全凭的是昔日的交情。此外,我又给一个在佛山工作曾经患难过的同事打了一个电话,他也没有亲临现场,但他却给我送了一个500元的红包。值得一提的是,他做事的方法很特别,他在一本比较厚的书籍中间挖了一个洞,然后将500元现金藏在里面,这件事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一刻,我感动得热泪盈眶。

    有一年,我们一家四口在高州过春节,返程时,我们坐夫人的一位女同学的顺风车来到了广州。我们在她家逗留了一个晚上,她有一个儿子,出于搭乘顺风车的感激,我给她的孩子派发了一个100元的红包,作为礼尚往来,她给我的两个女儿各送了一个红包。事后,我好奇地问夫人,红包里装了多少,她说10元。那一瞬间,我的心里就开始不平衡了,明明我送红包在先,我原以为她会送两个各50元的红包,到头来我却亏了80元,我心想她不应该这样做人吧?夫人后来解释道,广州人送红包的风俗就是10元,纯粹图个喜庆而已。但我的心里还是不平衡,她明明知道我送了100元,难道就不能更改一下那个一成不变的规则?所谓的规则不是人定的吗?本来我原先对她是心存感恩的,如此一来,倒觉得她现在欠我的了。当然,人情又是另外一回事,毕竟人情这个鬼东西难以明码标价。

    2007年,我当时在中华商务联合印刷(广东)有限公司工作,这是一家港资企业。开工那天,办公室的人排着队纷纷找总经理梁兆贤先生领红包,黑压压的一片。起初,我真不想排队,因为我已经领到了由人力资源部代表公司所派发的人人皆有的开工红包,觉得再向老总领取红包的这种行为好俗,为了钱竟然要排那么长的队伍,感觉没面子,但某位同事对我说:“不领白不领,千万别跟钱过不去”。我最终经不起怂恿,更确切地说,是经不住金钱的诱惑,因为我当时不知道,老总的红包到底有多少?当我领到那个只有10元的红包时,我一点也不感恩。我心想,这是我排队撕下脸面换来的,况且,我也像别人那样说了一句“恭喜发财!”的话。当然,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你是老总,你代表企业,我一年辛苦到头,你给个红包犒赏一下也是应该的。除此之外,我所在部门的曾经理也给了我一个50元的红包,我好像也没有感恩的心理,因为我知道,她之所以这样做,一则图个喜庆,二则勉励团队成员们在新的一年里好好工作,用实际行动做出成绩来,不要让领导操太多的心。若干年以后,我在某广告公司也成了部门经理,我也学会了这一套,新年开工时给我的下级发红包。我的下级并不多,每个人发个50元的红包意思一下即可,其实我当时的工资并不高,现在想来,这是一种打肿脸充胖子的举措。我承认,我这种行为有笼络人心之嫌疑,想必我的团队成员们是不会感恩的,他们拿得理所当然,他们拿得理直气壮,他们拿得心平气和。顺便补充一下,香港还有一个习俗,那就是没有结婚的人可向结了婚的人讨红包,与年龄无关,哪怕你年过半百,只要你茕茕孑立,至今孤身一人,只要你的脸皮足够厚,向一个结了婚的年轻人大胆地说出“恭喜发财!”,你一定会领到一个红包的,鉴于这种特别的习俗,想必你是不会感恩的。

    时下,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纸质红包渐渐地嬗变为电子红包,譬如QQ、支付宝、天猫和京东等平台都有红包功能,在这里,我重点说说微信红包。微信红包有两种,一种是固定金额的红包,即普通红包;一种是随机金额的红包,即拼手气红包,具体操作规则我就不多说了,大家都知道,反正拼手气红包的使用频率最高。

    如今这个年代,好像个个都是土豪,谁也不差钱,只要是微信群,不管是职业交流群,还是工作群、同学群、校友群、老乡群、兴趣爱好群等等,电子红包的影子无处不在。大凡发红包的有几种行为,或新人入群向组织报到,或推广商业广告,或恳请大家投票,或恳请大家为他(她)的朋友圈的某条资讯点赞,或为了显摆一下其内心那小小的虚荣心,或纯粹为了活跃气氛,或喝醉了酒兴之所致使然,或为某个人、某个节日或某件事情助兴,发红包的人其目的不尽一致,领红包的人也心知肚明。更有甚者,某些发红包的人竟然实施道德绑架,他(她)说:“凡是领了红包的要帮我投票,否则就将红包吐出来。”我曾在某个微信群遇到过这种事情,心里感觉很别扭,如果看见了我绝不会抢这个红包;如果不小心抢到了,也会违心地按照他(她)的意思去投票。而事实上,抢到红包的概率真的很低,谁也不是手机控,因为抢红包可谓是一门技术活,拼的是耐心、速度、眼疾手快、手机信号和网络流量。基于此,有需要就有市场,存在决定意识,一些商家就研发出很多抢红包的专用APP软件。说了这么多,我想说的是,在微信群里所领到的红包,不管发红包的人出于什么初衷,但凡领到红包的人一般不会感恩。当然,两人私下里所发的红包则另当别论。

    前不久,某校友在校友微信群里说了一句话“我发了那么多的红包,某些人竟然从来不说一句‘谢谢’,也从不发言,真没意思,我以后再也不发红包了。”随后,校友们便对发红包现象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当时的个人建议是发红包太俗,大家以后干脆就不要再发红包了。但是,我毕竟不是意见领袖,只是表达我的个人观点而已,事后群里依然红包满天飞。我当然理解那位校友的愤懑之情,他随后说出某个人领了他一个666元的大红包,也不出来说一句“谢谢”,他实在是气愤不过。对于这件事情,确实是那个领了大红包的人做得不对,毕竟这年头有钱就是大爷,人家愿意发红包,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发多大的红包,发多少个红包,按道理领到红包的人理应在群里公开说一句“谢谢”。但是,若果真这样做的话,群里今后聊天就光看“谢谢”二字就够了,于是充斥着大量的无聊的垃圾信息,难道不是这样吗?

    在此,我不妨多花点笔墨探讨一下拼手气红包现象。我个人认为,发红包就是一种布施行为,布施之心越空,则佛性越明。因为佛家讲求布施,而布施由低至高有三种层次:其一是物质层面的,别人饥时赠以粥米,困时赠以钱帛,这叫做外布施;其二是精神层面的,传承知识,开启智慧,这叫做内布施;其三是救世人于苦难之中,度世人于水火之间,这叫做无畏布施。你既然决定布施了,就不要索取回报,如果在布施之前有索取回报的企图心,心态就会变得不平和、不宁静,你的内心始终还是乱糟糟的。接受布施的人也会知恩图报,只要他(她)是个正常人,人性尚没有扭曲,他(她)会感恩的,他(她)要么当面说出来,要么不想说出来,假以时日,待时机成熟的时候,他(她)终究会报答你的,就算此生报答不了你,他(她)也会将恩德荫泽在你的孩子身上,这种因果报应现象有点类似于那句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所以说,于修心向佛之人而言,布施是一种修行。每个人的佛性不尽相同,那么布施之物自然也不一样。身外之物丰厚之人应勤于外布施,捐款捐物,解人以燃眉之急;饱读诗书之人应勤于内布施,授人以渔,开其愚钝,化其冥顽,授人毕生所用;而只有心怀大爱之人,才会敢为无畏布施,救人于危难之间。譬如我就勤于内布施,这三年我写了大量接地气的文章,冀求我的读者们在看了我的文章之后能够获得一些人生的智慧与启迪。

    不得不说,金钱既是天使,也是魔鬼。当你收了别人的红包,无论是纸质红包,还是电子红包;无论是阳光下的红包,还是见不得人的红包;无论是实物货币,还是电子虚拟货币,乃至拿了人家的东西,我将此理解成物质上的红包,但凡是个正常人都会心存感恩,把你当成他心目中的天使,总觉得欠了别人什么似的,于是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表示感激,也愿意帮别人说好话,在收了别人的好处之后,按照等价交换原则,乐于为别人做点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这是一种对他人帮助你的基本回报,实无可厚非。但是,时下许多微信群里涌现出来的红包接力玩法就已经变质了,譬如玩法一:手气最佳者特定倍数接龙;譬如玩法二:手气最佳者特定金额群发;譬如玩法三:手气最佳者固定金额接龙。此时,金钱就完全变成了魔鬼,这是一种赤裸裸的“网络赌博”,令许多意志薄弱者身陷其中而不能自拔。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虽则只有14个字,其里面的学问却大了去了。

    总而言之,红包若拿捏得好,可化干戈为玉帛,免除物质上的铜臭味与俗气,让别人对你感恩戴德,一辈子都记得你。红包若拿捏得不到位,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固若金汤的人际防线可能会瞬间崩溃,别人虽然一辈子也记得你,但这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因为他(她)对你始终充满着怨恨与鄙夷。

    “道可道,非常道”,关于红包与感恩之间的微妙关系,我不便阐释得过于透彻通明,需留点悬念,此文无非就是抛砖引玉罢了,其玄机还得请读者们自己去揣摩。(作者微信:xusongxiang1976)

    "d���Av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红包与感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amf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