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的热度渐渐褪去了,观众们的生活又回归到了正轨,而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们呢,他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呢?
一些运动员已经投入到了新的比赛之中了,而另一些则脱下运动服,换上了一个新身份。
英国赛艇金牌选手伊莫金·格兰特回到医院上班的新闻上了热搜,她是进入剑桥大学以后才开始接触赛艇运动,并因此爱上了这个项目并投身进来。从2017年参加国际赛事,在东京奥运会赛艇项目比赛中获得女子轻量级双人双桨第4名,无缘领奖台。在今年的巴黎奥运会赛艇项目女子轻量级双人双桨决赛中,格兰特与克雷格组成的英国队,最终获得了金牌。
为了备战东京奥运会,格兰特曾中断了三年学业,但遗憾地与奖牌擦肩而过,但去年她重返校园并顺利毕业,现在已经是一名有奥运金牌的职业医生了。
这打破了很多人对奥运冠军的固有印象,在中国人眼中,奥运冠军都是从小开始训练,离开家、离开父母、离开学校,被各个省市队挑选到运动队里,进而被选拔到国家队,需要进行专门和集中的训练。而外国的奥运选手似乎只是利用业余时间训练,再参加个奥运会,就拿到了冠军,他们没有像中国的选手把奥运冠军看得这么神圣,甚至并不认为参加奥运会是一件重要的事。
例如在中国走红的土耳其奥运射击银牌选手,据赛后采访,他来巴黎并不是参加比赛的,而是出差开会,并且压根不是奥运参赛选手。而参赛选手因病无法比赛,他是在比赛开始之前的两个小时才收到通知,说目前有一个空缺,问他愿不愿意参赛。
他说,我当时真的分身乏术,我正要去吃午饭,接着还有会议要开,时间太紧迫,无法参赛。还是后来和他一同出差的同事告诉他,比赛场馆离餐厅很近,午饭前的空档他刚好能去,打完枪刚好能吃午饭,他想想也是,于是就同意参赛,结果就拿到了银牌。
在他的口述中,奥运比赛甚至不如一顿午饭重要,他生怕因为参加比赛而错过了午饭时间,因为那家土耳其餐厅的位置非常难订。
对比一下中国运动员对奥运会的重视程度和挤得头破血流的惨烈程度,一些外国选手们的松弛感简直令人目瞪口呆。
我想,可能这和衣食父母有关,中国的运动员都是举国体制下培养出来的,简单地说就是靠国家养着,养出来就是为了在比赛中为国争光的,怎么能不尽心竭力、如臂使指、诚惶诚恐?试想一下,作为社畜的我们,公司下了项死命令,我们肯定也得废寝忘食地干啊。
与此同时,关于举国体制的利弊和真正的奥运精神到底是什么的讨论又一次被提了出来。从金牌大国到真正的体育强国的道路有多远?奥运健儿的激励作用难道只是在奥运期间,在爱国主义的情结上吗?而什么时候我们的体育能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真正做到自负盈亏,能实际养活那些热爱和投身这项体育事业的人呢?发展体育事业并不是几块金牌这么简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