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刘未鹏发的微博,大概意思是说,互联网的出现让人普遍失去耐心,这可能是一件好事。
论证的方式也让我信服。互联网之前,信息传递主要依靠文字这种低密度的表达方式,学习者必须消耗大量的精力,才能够解码信息 —— 这就要求,信息接收者必须有“耐心”。
而互联网尤其是短视频的出现,让信息传递有了多种多样的编码手段。学习者终于具备了选择权,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编码手段 —— 所以,压力转移到了创作者这边,创作者必须消耗大量的精力来编码,才能赢得学习者的青睐。
这样看待问题之后,内心多了一份宁静。
听说,人年龄大了之后,其它能力都是降低的,但有一项能力会逐年提高,这就是自责的能力。
发现自己无法静下心来看一本书了,我们会责备自己缺乏耐心。这种自我贬低的认知,不利于真正的求知。
而换一个角度去看待同样的问题,我们内心会说,其实我没必要花半天时间来看这本书,相关内容,我去观看视频博主的讲解,可能半个小时就弄明白了,这才是真正的求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