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人类是群居动物,每个人都生活在各种关系当中,所以孩子的教育必然是孩子所处在的每个环境中教育的总和,那么学校是教育的场所,家庭是教育的场所,社会是教育的场所等等,无处不教育,孩子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中成长起来的总和。
那么哪里才是教育的主战场?我认为当然是孩子接触最多的环境对孩子影响最大,那非家庭莫属,家庭的教育将深刻且长远的影响孩子的认知,行为,习惯及整个人生。那家庭教育既然这么重要,作为家长该如何引导孩子呢?
其实孩子作为一个生命体,是如此神奇的存在,孩子内在本就有着成长所必须的强大内驱力,是有着成长主线的规律的,就如同一粒种子,它自己本身就有萌发的能力,但是它需要阳光,水分,合适的土壤,那我们家长需要做的就是遵循规律,顺势引导,在合适的时候给孩子提供合适的养分,让孩子成为成长的主体,我们只是助力者。
那在这个过程当中我非常赞同王自超老师从道德经当中抽离出来的一些育儿理论。
首先呢,他提倡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境教不如心教。那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父母用言语让孩子明白是非对错,这是言传;父母亲身示范是身教;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家庭充满文化气息,比如琴棋书画,诗酒花茶,这是境教;那什么是心教呢?就是孩子在身体健康的同时能够拥有健康的心灵,具有良好的品德(比如刻苦,奉献,自律,谦让,心胸开阔等等),这些都是道德的教育,道德教育的主体我认为是应该在家庭,学校所做的工作是辅助强化和实践。那么理性教育才应该更多的是在学校,比如说各个学科知识的获取。
那既然孩子有自我成长的内驱力,那我们要如何在过程当中去助力呢?那我们一定要在恰当的时机做正确的事情。
3岁前养体,这个时候孩子还很弱小,需要我们精心呵护,我们应该把精力多投注在孩子的身体上,帮孩子把身体养好,让孩子能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3-7岁的幼儿期我们要养性,孩子的品性培养在这个时期是一个重点,要让孩子在生活当中懂得谦让,奉献,刻苦,自律,忍让等等,那这个时候我们大人的身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才更入心。其实我们古人就是非常有智慧的,我们最熟悉的孔融让梨就是在这个时期帮孩子培养谦让的良好品性的。
8-12岁我们要帮孩子养正,所谓正就是正确的价值观,我们要在这个阶段让孩子明白是非对错、善恶美丑的标准,以帮助孩子指导自己的行为。
13-18岁要养志,帮助孩子树立人生志向,做好人生规划,让孩子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迷失。
18岁成年后要养德,需要不断地在生活中修行提高自己的德行,让自己做一个高品质高素养的人,服务家庭,服务社会。
所以我们发现如果我们做好每一步,教育好孩子并不是一件难事,它是有章可循的,那作为我们家长需要做什么呢?当然还是需要不断提升自我,只有自我提升了,孩子的起点才能不断得到提升,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我们要少言语,多行动,做正确的示范,尊重孩子,相信孩子,把生命的主动权交还给孩子,孩子一定会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让我们惊喜,我们只需静待花开!
以上是我对教育的一些浅见,欢迎大家交流探讨,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