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文静的课,突然想到了一句话:我们面对世界的态度和方法,都会投射在坐在教室里的孩子们专注的眼眸里。
急于赶路的灵魂,纷纷沓沓的脚步,匆匆忙忙的上课,风风火火的阅卷,语文课是多么需要慢下来:慢下来,倾听一下作者文字中蕴含的真诚;慢下来,反刍一下文字背后的力量;慢下来,思忖一下细节中饱含的温度。不要忘记,在那些素朴抑或深沉的文字面前保持谦逊与敬意,并以此观照自己所处的时代与生活。而文静老师这节课无疑是一节不仅慢下来,而且竭尽精思与温度的课。
什么样的语文课是一堂“好课”?这个看起来根本无需争议的问题,却常常成为语文老师们的困扰。所谓“教无定法”“我即语文”,一堂语文课尽可以因内容而异,也可以因教师而异。但这堂语文课到底是不是一堂有效、优质的“好课”,基于“学生中心”的学习观,其评价的核心标准只为一条:课堂是否真正实现了以语文学习为中心,真实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堂“好课”又从哪里开始?教学起点切入多元:标题解析、作者介绍、背景分析、知识导人,等等。教学方法花样繁多:故事法、情境法、版块法,本色法等等,教学语言美丽,引经据典,金句频出,文采翩然。但这些元素在文静的课上都不具备,但是文静的课又无论从哪个角度审视无疑都是一节好课。
一、一节好课的起点,定位于真实的学习进度。
我们把文静的教学导入做成案例描述概述如下:
师:曹禺说“写戏主要是写人”,《雷雨》这部戏写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而周朴园就是这些人中的重要人物,也是我们课文节选部分的中心人物,那么曹禺主要写的这个人在你心目中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我们不妨来分享一下:
生:自私、虚伪、奸诈
生;专制、假道德
生:冷酷、无情
师:世界上有没有一个纯粹的好人或是一个纯粹的坏人?
生:没有
师:那我们这样分析周朴园是否有失偏颇呢?好,基于大家这样的理解,我们这节课主要完成以下学习目标。
……
这个基于学情的真诚的导入无疑是成功的,但作为评优课来说,也无疑是冒险的。因为我们见过太多炫目的导入,夸张的表现,冗杂的旁证,这样单刀直入,绝不旁逸斜出的开篇是文静教材精耕细研的底气。从学生的状态来看,围绕问题认真回答,也无疑是成功的。没有难教的课,只有不悟的心。文静俯下身去,心无旁骛、精耕细作,上出了属于自己的课堂特色。岁月不会辜负任何努力的人,这是属于文静老师的荣光。
二:一节好课的亮点,闪耀于深研的良知悲悯。
很多人只关心于一节公开课精致、热闹与浮华,却忘记了一个单元的人文主题与一节课的具象关联。但文静却不是这样的,她大胆的去探究探究周朴园人性的复杂性,体会作家对人生的关怀,引导学生体会悲剧意蕴,心怀悲悯,善待他人,亦善待自己。真正达到了“批判质疑,立德树人,启智润心”的目的。
我们再来复盘一下文静老师的精彩课堂片段:
……
师:是的,周朴园害怕,害怕自己在别人眼光中的自己种种变得不堪,所以他会给自己披上了虚荣的外衣。三十年前,这样怀有真挚爱恋且有深深愧疚的是周朴园,三十年后冷酷无情的周朴园也是周朴园,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他的改变呢?我们得去三十年前寻找一下线索,有哪些呢?
生:"你为了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我亲生的两个孩子你们家里逼着我留在你们家里。"“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从这些地方我感觉应该有家庭得逼迫
生:“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从这里,我感觉可能是社会得问题,等级观念
师:嗯,大家分析得不错,我们必须承认,侍萍的走,周朴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然他不会背着精神的十字架整整十年,但是,我们也看到,除此之外还有别的原因。或许那个晚上,周朴园追到河边,看到爱人的衣服和绝命书也是崩溃的吧,他无力反抗家庭,无力反抗社会,对这个世界充满厌弃与绝望,或许,这就是周朴园改变的一个开端吧。
三十年前与三十年后的周朴园都是周朴园,我们无意为周朴园开脱,他的这点人性的光抵消不了他的罪恶,可是,我也希望大家在看到他罪恶的同时也看到他的人性。
……
文静老师在课堂上的稳扎稳打,搭梯支架,从容自然。作为一堂高效扎实且有价值的评优课。她的课堂一步推进一步,一层推进一层,节奏分明,不急不躁,在步步轻迈里,将课堂引向深入。在助推课堂的过程中,她注意对教学细节的处理,教学细节处理得好,课堂就会显得清奇俊秀,直抵人心。文静老师的这堂课便是如此。
三:一节好课的终点,实现于语文素养的真实提升。
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生活不值得过。”将苏格拉底的话改一改,未经省察、未经审视的课堂永远停留在浅层次。备课时,要考虑学生所需,学生所需是指课堂要与生活相联,要与成长、人生、时代相联,将课堂独立于成长、人生、看世界的方法与时代之外,必然使课堂进入一种窘迫、逼仄的狭隘之境,语文的诠释只是语文。例如下面的课堂片段:
……
师:我们以悲悯的眼光再看雷雨,是否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展示幻灯片)
生:我之前感觉繁漪是阴骘的,疯狂的,甚至是变态的,但是,现在看来,我感觉她也曾经年轻过,充满热情,活力四射,对爱情充满向往,但是生活:的种种把她变成这个样子。
师:(展示幻灯片,学生齐读)
真正的悲悯从不惧怕揭露真的恶。曹禺把一个个悲剧人物赤裸裸展现于读者面前,将丑陋、自私、贪婪、扭曲坦露出来,正是基于对人性的悲悯。这种悲悯是对人类自身渺小的悲悯,是对任何生命的尊重,也是对“命运弄人”的些许惆怅。悲天悯人是人性的光辉,这样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化解人世的苦难、厄运与宿命。
师:希望我们可以怀着悲悯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展示幻灯片)
《饥饿的苏丹》——凯文.卡特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看完这张照片的感受。
生:可怜
生:可怕
生;恐惧
生:震撼
生:伤心
师:其实大家升腾起来的这些感觉就是悲悯之心。但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另外一个故事。这张照片的作者凯文.卡特,因为这张照片获得了新闻界的诺贝尔奖“普利策奖”,但是在获奖短短连个月后自杀身亡,年仅34岁,大家能猜猜为什么吗?
生:(沉默)
师:因为这张照片在引起国际舆论关注的同时,也引来了大量的指责声,指责凯文.卡特为什么只拍照片而没有救助小女孩,而后来连亲人朋友都开始疏离凯文,这样的指责是否应该呢?我们在说话之前是否应该了解一下事情的真相呢?事实的真相是什么,事实的真相是,凯文.卡特拍完照片后,赶走了秃鹫,将自己仅有的粮食送给了小女孩,靠在树边,喊着上帝的名字,放声大哭......(展示幻灯片)
“《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所觉得的天地间的‘残忍’。”
——《雷雨》序
师:什么是天地间的残忍?周冲、四凤的无辜枉死,是天地间的残忍;凯文.卡特喊着上帝的名字而又无能为力,是天地间的残忍;天灾、人祸、疾病是天地间的残忍;那些你不想经历但又不得不经历的情境就是天地间的残忍......我经常跟大家说“天道酬勤”,但是我更想告诉大家的是,这个世界上就是有很多事情哪怕你你竭尽全力也可能会无能为力,而我们必须接受这个事实。所以,当你有不满意的人或事想大加指责的时候,请你看看那个人那件事是不是在现有的条件下已经做出了最好的选择,请你以悲悯的眼光去看待,去对待。当你对自己不满,而又感觉无路可走的时候,蹲下来,抱抱自己,请用悲悯的眼光来看待来对待自己。
……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立德树人,以德化心,也是语文课的使命,文静老师的这堂课落点于此,课堂的价值水到渠成。
古人云: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潆洄,便是死水。语文教师的功力就在于攀山涉水、点石成金,化璞为玉。以自己深厚的学养和阔达的境界来濡染学生,润泽心灵!这些文静老师都做到了!
当然文静老师这节课,可能还有很多细节可以完善:比如很多问题可以等待孩子们慢慢解决,很多讨论可以慢一点,甚至老师的语速再控制一下,很多对话可以更细致的读出来……但是这些都没关系,文静还会成长和丰富。一个老师永远讲不完所有的精彩,永远掏不尽所有的厚重。我们要留点空白,交给求知的眼睛,交给未来的岁月,交给一直求索不已的自己。语文课上那个无限丰富和深邃的世界,是孩子们的,也是我们的。
感谢文静老师的丰富与悲悯,让那年海上的“雷雨”有机会回到青春的耳畔,让每一个听课的学习者都心意难平。
我相信:在躬耕语文的路上,文静的美好还会继续!
(丁丽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