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来自山西临汾的姚佳伟闲聊,他问我江南农村的工业领先全国各地这么多,是什么原因。我说大概是起步早吧。他问有多早?我说解放前就不说了,大约起步于晚清,那时候就有许多现代工业的先驱者,在江南各地建立起了许多诸如纺织、机械等现代工业。解放以后的大规模农村工业建设起步跟全国各地一样,都是始于1958年的大炼钢铁时代,只是后来许多地方都废弃了,有些地方规模扩大建设成了诸如武钢、宝钢、马钢、鞍钢等大型国企,只有江南地区悄悄转型,洒落在民间形成了许多小型集体工业。这些小型集体工业企业即使在最偏激的时代也没有停产,为江南后来的工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大约到了七十年代中期,随着人们的偏激热情消逝,吃饭穿衣渐渐的又回到了人们的主要思维中来,一些地方的流出人才,又开始想方设法利用手中的方便,开始支援家乡建设。就拿我老家来说吧,我的堂伯父是我们所在那个湖滨乡村解放以后的第一个大学生,其实那个村子解放前也没出过大学生,所以说应该是现代教育开发以后的第一个大学生,他就毕业于赫赫有名的华东政法大学,当时在上海远洋渔业公司担任法务,在1974年冬季回老家过了一个年,看到当时的老家非常穷困,他自己家里过年留客连女眷都无法安排住宿,要让堂伯母和堂姐寄宿到我家,(当时我父亲在县里上班,家中只有母亲和小孩,所以一些近亲留客时,女眷一般都会寄宿我家)。
春节过后,堂伯父回城不久,村里的一些成年男子在农闲时,集中在村子里的仓库周围,编织渔网和打造一些简单的渔具。后来才知道这是堂伯父利用村里的优势,许多农民会编织渔网,向公司采购部门推荐申请了一些渔具订单,发放到村里组织生产。大约是1977年初,在乡里建造了社办企业网具厂,比全国各地农村的开放经济早了好几年。当然,厂子投产以后,我堂叔也被安排进了厂,由于他什么都不会干,于是给了他一个闲职,于是他便每天一大早乐呵呵的,夹着一个装有毛线的背包,到厂里编织毛线衣去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