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大哲学教授王守常
“这句话的错误解读,孔子被骂了2000多年!并非孔子本意”
为什么会说孔子歧视妇女?
鲁迅为何说中国文化是吃人的文化?
大家好,我是王守常。今天,我们来聊聊中国传统文化里的错误解读。
一、中国的历史,就是著书传承的过程
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同为四大文明古国,为什么只有中华文化绵延至今?
因为,我们的历史是著书传承的过程。
这是跟其他三大文明比较,中华文化最特殊的一点。
我们有太多的典籍被传承下来了,并且后人一直在做注解,丰富它们的概念。
而在西方,只有《圣经》做到了这一点。
比如《论语》这部书,从诞生到现在近3000年,一共有过4600个解释。
这4600个解释当中,主要是以两种方式进行的。
1.我注六经
像我国的语言学家杨伯峻先生写的《论语译注》,就是我注六经的方式。
在这本书里面,杨先生把每个字、每句话都解释得非常清楚,解释完又把这段话做一个白话解释。
看他的书,你很容易就能把论语看懂。
2.六经注我
六经注我,近些年的代表作品,就是于丹老师的《于丹〈论语〉心得》。
在这本书里,于丹并没有把论语的每一个字都解释得很清楚,而是用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去解释论语,相当于论语是为她服务的。
从学术的角度看,她很多解释都是错误的。
但我们不会嘲笑于丹不懂论语,因为她的方式是“六经注我”。
这就是我们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因为它有一个著书传承的过程。
二、后人的错误解读,让孔子被骂了2000多年
当然,《论语》的4600个解释,也不全是严谨的学术注解。
后人解释典籍时,也经常犯错误。
1.断章取义
《论语》全书大概12000字,分为22个章节,每一章节又有很多句话。
这些话有的跟上下文有联系,有的没有。
这就导致,后人很难建立起对《论语》的整体理解。
有的人就会取其中的一句为自己所用,有的影响比较深远,就让后世对孔子有了错误的认识。
《论语》中有一句话,是孔子的朋友对孔子说的:“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意思是:“我们那里的人很正直,有个父亲偷了羊,儿子去官府告发了父亲。”
乍一看,好像儿子做得对,我们不仅要讲感情,还要讲大义,大义灭亲就是这么来的。
但孔子却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字面意思是: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正直就在这中间。
历代做《论语》注释的学者都很困惑这句话。
鼓励父子互相包庇,难道孔子没有法律意识吗?
很明显不是,孔子在鲁国做掌管法律的大司寇。
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我认为,孔子这句话其实是针对管仲“以法治国”的主张来说的。
孔子不否认以法治国的重要性,但孔子主张在法律诉讼和审判的时候,要把人的感情考虑在内。
现代很多北欧国家的法律都有一条规定:如果公诉人对我父亲提起诉讼,法庭要找我出庭作证,我可以申请回避。
北欧国家的法官不太可能读过《论语》,但却跟孔子2900多年前说的话不谋而合。
为什么孔子提倡考虑“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因为过于注重依法治国,很有可能因为一点小事导致夫妻反目,父子断绝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慢慢僵化,这不是正常的社会。
人与人之间总是有感情的,不是重大犯罪,没有影响社会发展,就要求人大义灭亲非常困难。
如果不考虑亲情之间的关系,判刑是简单了,可是对方的家庭关系破裂了。
这样的事情一多,社会就不稳定了。
2.语境误读
语境是指,一个语言一定产生在一个特别的环境之下。
一旦离开了这个环境,这个语言就可能会偏离它的本意。
《论语》中有句话: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则不孙,远则怨。”(孙,逊的通假字)
这句话《论语》记载得清清楚楚,就是孔子说的,也是孔子在近代被批判的“罪证”之一。
如果是一般的讲话,这句话的意思大概是:
孔子说:“女人和小人很难相处,靠得太近他们就会不守礼节,离得太远他们就会怨恨你。”
小人很难相处很好理解,女人很难相处是什么意思呢?
如果我们通读论语,就会发现《论语》里面还记载了一件跟“女人”有关的事。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南子是卫国国君的夫人,行为放浪。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去见南子,孔子的弟子子路很不高兴。孔子就发誓说:“假如我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老天爷都会厌弃我的。”
这是一段很有感情的表述,大概率是孔子的真实想法。
我们可以尝试推测一下,情况可能是这样的。
王某跟孔子讨论曾某,王某说曾某这个人不地道,当面对你各种吹捧,背后就造谣诽谤。
王某又跟孔子讨论女人李氏,王某说李氏是个不好相处的人,相处太近她不守礼节,太远了她就心生怨气。
要知道,古代对人的行为是有要求的。比如,走路要趋行,不能撒丫子就跑。衣着要得体,不能这破个洞,那缺个袖子。
孔子讨论的时候,就跟王某说了这句话,本意并不是“歧视妇女”。
三、存天理,灭人欲的原意是什么?
但孔子冤枉吗?
不冤枉,虽然不是他的本意,可是这句话确实成为了封建礼教迫害妇女的始作俑者。
这就是我们要说的理论批判与政治批判的区别。
这两个批判的性质是不同的。
如果我们把一个圆称为理论,这个理论有A、B、C、D4个论据。
这4个论据是一个严密的逻辑组合,不会有论据A和论据B是矛盾的。
理论批判,就是研究这4个论据的合理性。
而政治批判是研究这个理论怎么变成了一个社会影响,影响了什么样的人,如何影响了人。
政治批判一般是通过社会学的研究方式,用大量的社会调查汇总而成的海量数据来证明这个理论产生的社会影响。
理论要产生社会影响需要经过媒介的传递,而不同功能的媒介传递给用户的论据也是不一样的。
比如,社会财经类的媒介,可能传达的是论据A和论据B。社会娱乐类的媒介,可能传达的是论据C和论据D。
除了社会媒体以外,现在自媒体的泛滥导致论据传播更不完整。
最终,一个原本完善的理论,经过媒介的传播以后,就变成了一个个碎片。
而由于人们学到的知识越来越碎片化,理论本应产生的社会影响和实际产生的影响也就越发偏离了。
因此,政治批判不是理论批判,也代替不了理论批判。
那是谁最开始对中国文化传统进行最严格的批判呢?
我认为是鲁迅先生。
鲁迅在狂人日记里是这样写的:“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事实上,鲁迅是受到清代学者戴震的影响。
戴震主要批判的是北宋理学家朱熹说过的“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是终身研究四书集注的宋代大儒。他带领同事及其弟子建构了中国新的文化形态——三教合一的宋代理学。
戴震认为“存天理,灭人欲”,纯粹是以理杀人。
因为这一句话,开启了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残酷迫害。比如,从宋代开始直到晚清,推崇女孩要裹小脚。
戴震的批判属于政治批判,是对的。只不过不是理论批判。
因为朱熹这句话,不是简单的口号,背后还有一套支撑的理论。
朱熹的完整表述是: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即是天理。求美味者,人欲也。
这句话的重点是“天”字。
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含义非常丰富。
1.物质之天
物质之天,就是指我们头顶上的这片天空。
2.道德之天
到了商朝末年,文王、武王伐纣时期,纣王说:“帝生子立商”。
意思是,我是上天的孩子,生下来就是为了统治商朝的。你有什么资格讨伐我?
为了证明自己讨伐的合法性,文王、武王提出了新的说法:“你是上天的孩子我不反对,可是你没有做到敬德保民,我就要以德配天,替天行道。”
天原本是“神”的概念,结果被文王、武王改造了一下,变成了道德的主体。
这是中国文化史的巨大转型,我们用道德取代了宗教。
我国两千年的封建历史,无论皇帝有多重视宗教,始终没有宗教成为国教。
3.神鬼之天
宗教人类学有个观点:人类在组建社会的初级阶段,就产生了对自然神的崇拜。
比如,当时的人类处在蒙昧阶段,不知道该怎么解释刮风下雨,就相信有个风神、雨神在操控。
后来,人类社会产生了阶层分化,就又出现了人格神的崇拜,就是赋予了这个人神的权利。
前文纣王说的话,就是在塑造“人格神”。
4.自然而然
除此之外,天还有一个含义,是自然而然。
庄子有句话说:“牛马四足,是谓天;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意思是:牛和马四条腿是天,给马套个笼子,给牛穿个鼻环,这是人。
这里的天,就是自然而然的概念。
所以回到朱熹说的话,“即是天理”中的“天”也是第4层的意思,自然而然。
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东西,男女到了一定岁数要结婚,繁衍后代,这是自然而然的事。
但是渴了普通的矿泉水不喝,要喝十几块一瓶的。饿了一般的鱼不吃,要吃鲍鱼。
这就是私欲。
因此,“存天理,灭人欲”的真正意思是保存自然而然的欲望,灭掉过度的私欲。
因此,如果大家能够认真详细的了解中国的典籍,就会对古人心存敬意。
他们在几百、几千年前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至今都是我们人生选择上的指路明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