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单看这一章节的题目就已经让我耳目一新了:学习原来也是需要学习的。
这是褚清源老师《把课改作为方法》这本书的最后一章有关学习观的一句准确的表述,是的,学习是需要学习的,学习的要义是自主学习。
这里所说的学习不是狭隘地单指学生的学习。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乃至所有的自然人。
对于学习的主力军——教师和学生而言,教师认识了学习的规律和密码,学习成本就能降得更低,学习效能也能得到提升;学生学会了学习,才是对教师教学最生动的注解。
一,吸引眼球的三个观点
1.核心素养时代的教学改革要从“以学习者为中心”走向“以学习为中心”,从碎片化的知识世界走向相对真实的生活世界。
2.整体化学习的课堂体现在“三高”,即高参与、高观点、高认知。
3.课改的核心是学改而非教改,如果你教了,孩子会了,不是因为你教了,而是源于他学了。
二,引发的两点感悟
1.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一直以来,我总觉得我的课堂教学乃至家庭教学,更多的是我一厢情愿的“投喂”——完全按照我的意愿、我的标准、我的要求“要求”孩子们如何做,达到某某标准,还自以为是地以为“给到的就是最科学的”,并经常迷失于所谓的“爱”和“敬业负责”中不可自拔。
完全忘记了“学习是学习者的第一要义”,喧宾夺主地剥夺了学习者的“学习主体地位”。
读褚主编的这一章节我才明白,该学习的不仅是学生,还有教师、家长和所有可能参与到学习中的人;必须以学习为中心,才能让学习真正的发生;不仅要关注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还要关注学习发生的整个过程。
所以,那么久以来,我都在打着爱的名义,实际上行的是害的实质,我剥夺了孩子们主动学的权利,扼杀了他们“我要学”的萌芽和可能性。
2.唯有沉浸,才是真正的学习
《心流》这本书中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完全全身心的投入其中,达到忘我的程度,才能获得内心的秩序和安宁,才会找到“福流”的心流体验。
无论做什么事,只有全身心的投入,才是自主学习/工作的开始,这样才能实现从他律到自律,从自律到自觉的三级跳跃,这时候我们的大脑才会主动去“觅食”,而非一味的由外界来“投喂”。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具备一双“慧眼”,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所以我看到褚主编关于“高参与、高观点、高认知”这个“三高理论”时眼前不由得一亮,确实太精辟了:
高参与,是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高观点是用上位的大概念来诠释事物或知识,站位更高,知识更易融会贯通;高认知能打破思维界限,提升认知水平,能让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发生。
是啊,这样的“三高理论”能够扎扎实实的落实在教育教学的每一环节中,学与教就能实现翻转,就能快步迈入“新学习时代”——学生成为风景,教师成为背景。
三,一个问题
原来我也特别赞同“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教会孩子们知识点,不如教会他们学习方法,后来在书中看到了“好的教育,不是授之,而是遇见”。对“遇见”这个词或者说观点,我还是多少有点小疑惑,毕竟之前能接受“要学会看见学生”,看见他们的优点,包容他们的缺点,看见他们的“知识最近发展区”,如今“遇见”这个词不同于“看见”,还需要慢慢体悟。
四,一个行动
把“学习是需要学习的”当做座右铭,放在日常触手可摸的地方,时时提醒自己“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