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搬家,以前几次搬家时我还太小,几乎留不下一点印象。
几个月前我们家的房子就已经卖出去了,但由于我们家的拖延特性,直到最近我们才开始搬。正好这时,我翻开了自我买来就没看过的林清玄散文集。其中一篇也写到关于他搬家时的感触。我因搬家和阅读而交织在一起的情感也变得微妙。
我们三人一直都很清楚,我们家东西很多。但直到真正搬出来,还是被吓了一跳:原来多年来攒下来的东西这么多。就连最清楚的老妈估计都过于理想化,现实中预定时间总是快于实际所需时间。但换做是我,我也做不到比老妈更好。
家里的东西一共运了几车我实在不知道,住校的我掌握不到计划的全貌。但光我亲眼所见的就有两车,据说还要两辆。我在夜色中望着明显有好大容积的货车竟被我们家的东西塞得满满当当,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林清玄的文章:“要是我以后自己住,等到要搬家的时候,一定像林清玄那样,一只旅行袋足矣。”随机我立刻推翻了这一念头:“怎么可能?!光我现在积攒下来的书都装了好几箱,还有衣服,承载我许多回忆的物品呢。况且你又不是林清玄,干嘛一定要像他一样呢?”
家里纸箱满地,封口的是大多数。红色马克笔迹标着箱子里的内容物是什么,沿着纸箱纹路而画的字迹扭曲得像是一曲凄惨的挽歌:还未用胶带封口的箱子里杂乱地放着日用品。我站在纸箱之间,感到一种违和,仿佛家中的某种秩序乱了。
在我的青梅竹马L家搬家时我和老妈也曾经拜访过她们家,我望着昔日熟悉的客厅,凌乱程度和我们家搬家时惊人的相似。果然搬家时家家户户都一样呢。不知道L望着这幅情形时心情是否和我一样呢?
就像林清玄搬家时也面临着丢与不丢的问题,我们也同样面临这一艰难抉择。在我犹豫良久之后,下定决心丢弃的小物件,却又被老妈捡了回来,理由是:“这是成长的记录!”或是:“还有用的!”我被这完美的理由和她强盛的气势击倒决定不再抉择,全部装箱。明明自己说断舍离的······
最多的还是书。光是书房的书就用了十几个大纸箱,而且在搬家前我们还陆陆续续搬运过十几箱。难怪老爸会感叹:“哇,我们家真的可以开图书馆了。”也是,每次搬家都是书最难搬运,而且书的数量还在随着时间推移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增加。我们三人不约而同地想到要把新家的每一面墙都做成内嵌式书柜。光是想象就觉得:“啊······这该是多么浪漫的事情呀!”要是能在书的包围下生活,那可真是幸福。
家还没完全搬完,老爸老妈对原家的称呼已经变了。当我还将它称为“家”的时候,他们俩已经改口为原来的房子了。我忍不住想:“怎么会这么薄情呢?难道没有一丝眷恋吗?”旋即我又自己为他们“开脱”:不对呀,房子卖出的时候他们还说舍不得呢。大概是我意识到得太慢了吧。而老爸老妈在几个月前就意识到了,可我直到真正搬家才猛然惊觉:“这里再也不是你所熟悉的港湾了!”我才终于明白我面前空荡而又凌乱的房间代表的沉重含义。
我不忍再看,离开了这片伤心之地,心里空落落的,仿佛失掉了某种心爱的重要之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