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学习叶圣陶先生的《文章例话》,我想我是不会认真的看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这篇文章的。
自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文学细胞,更不会能通过文字去感受景物的美的现代人。看完徐志摩的康桥,顺着叶老的指引,慢慢地也能体会到大诗人的浪漫情怀。
带一卷书,走十里路,选一块清静地,看天,听鸟,读书,倦了时,和身在草绵绵处寻梦去....
这样的慵懒,舒适,怡然自得,好不让人羡慕.....
叶老说,记叙景物,手法不止一种。有的作者不露脸,只用文字代替风景画片,一张一张揭示出来给读者看。有的作者自己担任篇中的主人公,他东奔西跑,左顾右盼,一切由他出发,把看见的感到的告诉读者。无论用哪一种手法写,接触或知晓是根本的条件。康桥的这篇文章,所用的是最后一种手法。
这篇文章,能感受到徐志摩的感情注入,他对康桥的喜爱,从文字中都能流露出来。后来我查了一下介绍,原来在康桥的日子里对于徐志摩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他对康桥的描写活泼,生动,作为读者的我,读完以后也能感受到他的喜悦心情。
其次,在描写中,这篇文章里使用了许多重复的语调。语调重复,引起读者一壁经作者指点,一壁在听着叙述的感觉,尤其是三个“啊”字的一组,仿佛读者也置身其境,一同在那里听画眉的新声,一同在那里发见第一朵的小雪球花,一同在那里看新来的潮润沾上寂寞柳条。看完这段拆解,原来,三遍是强调重点,引起注意的意思。就好像我们说,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一样的意思。
另外,叶老中还指出,文章中多次用到“你”,为什么呢?一般文章是以读者为对象的,执笔写文章,好比面对着读者说话,虽然不用“你”字,实在却随处有“你”的意思含在里头。现在明白地把读者称作“你”,就见得格外亲切,仿佛作者与读者之间有着亲密的友谊,素来是“尔汝相称”的。想起了,我之前上过一个写作课程,也曾经教过类似的人称写法。用你增加亲近度。
最后,叶老总结到,观察景物,如何观察?
探听河上的春信,就得“关心石上的苔痕,关心败草里的花鲜,关心这流水的缓急,关心水草的滋长,关心天上的云霞,关心新来的鸟语”这些不但对于观览有用,也是研究自然的门径。对于这样的观察,需要日积月累,留心,精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