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看中医方面的书籍,比较通俗易懂的,也会讲一点医理。我对于书中的各种各样的方法感兴趣,也会照着去试。但是我对于一些浅显易懂的医理更感兴趣,因为知道了医理,并加以实践,我就可以做到举一反三了。每当这时,我就有一种拨云见雾、豁然开朗的通畅感。
我在学习家庭教育的时候,也会有同样的感受。老师教的方法,我会去练习,同时我也会深入地去琢磨方法背后的逻辑或者道理,当我琢磨明白的时候,就一通百通了,运用起来得心应手。所以,我在学习的时候往往显得比较愚笨、见效慢,可是我有韧劲、爱琢磨,琢磨不透的时候,就反复练、反思、总结,直到弄透为止,有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
有的老师很不耐烦,嫌我事多,让我照着做就行了。有的老师很有耐心,知道时候不到,体验不够的话,他讲的再多也无益,温和地让我先做再慢慢总结。我会安下心来,认真地去练习,直到琢磨出来了一些,再去分享和请教,往往这时候,老师讲的内容就更容易懂了,再经过适当的点拨,我又有了新的进步。
我喜欢长期跟随这样的老师,这样的老师往往也很喜欢这样有韧性爱钻研的学生。
中医需要记忆的内容太多,我的记忆力却差强人意,始终难以找到成就感,直到最近看到关于脾胃相关的内容,治疗方案中有一项“芳香醒脾”的医理,用到的很多药物都是有芳香气味的,比如霍香、茴香、香菜、生姜、陈皮、肉桂等等,来调理脾胃,促进消化和吸收。
我知道儿子的消化功能不强,是我遗传的。之前一直在吃益生菌、多酶片之类,确实很有效果,然而总是感觉不够,没有达到最理想的状态,也担心有依赖药物的不良习惯,保健品虽说没什么副作用,但觉得成本过高,我们家经济状况没问题,可是有些家庭是不舍得花这些钱的,需要有更廉价更日常的办法。国内很多品牌益生菌,口味效果有些特别,价格不菲,感觉安全性缺乏保证,虽然我托人购买的益生菌还算安全,可是或许某一天就买不到了也未可知。
无论从心理上,还是身体上,我都想要甩掉需要长期服用的包袱。我希望找到更安全更日常的方法,这也是我学习中医的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去养护身体,并帮助孩子形成这样的习惯。
按照书中介绍的方法,我在一日三餐中增加了芳香气味的调味料,陈皮、香菜等,也增加香味浓郁的菜,香椿、韭菜等。我感觉自己的胃口变好了,儿子吃的菜也增多了。最重要的是,他开始自行调整午餐和晚餐吃的饭量了。这让我感到诧异。
我突然联想到孩子们喜欢吃外卖,口味重,香气扑鼻,确实让人很有食欲,别说孩子,就算是我们自己,如果单从口味来选择,恐怕我们也会选择外卖。外卖火爆,除了方便快捷之外,确实满足了人们对于味道的需要。
今日突然醒悟,芳香醒脾,外卖的香吸引着脾胃虚弱的孩子,孩子们在用潜意识投票,那样香的饭菜才能吃的下去,胃口才能打开。家里的饭菜不够开胃,引不起食欲。孩子们选择外卖,并非故意,实在是身体的自动选择。倘若父母坚决不予满足,孩子们往往宁愿不吃或者少吃,转而寻求干香的饼干等零食。这也是很多小孩子喜欢吃零食的原因吧!
中医书籍里还讲到,再好的东西多了、过量了就变成有害的毒了。所以,各种口味的食物都要吃,但都不能多吃,过犹不及,要做到恰到好处。可是多少是多,多少是少呢?问老师,回答永远是因人而异,没有标准答案。
这就又成了头大的问题,每个人不同,老师能教的只有医理和方法,落实到自己身上仍然要自己摸索。这跟家庭教育一样,老师教了方法,可是自己的孩子怎么教育,还得靠自己摸索。好在有了家庭教育的经验,现在又有中医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我慢慢找到了思路。更何况,每次去中医那里都可以询问,老师的耐性极好,每次都会询问吃药后的身体反应,并细心解答我的问题,一时讲不清楚的,也会给个方向,虽然不明白,但是我会回来再练习。
这点比当初学家庭教育强多了,老师上完课后,就不怎么管了,下次再大班上课,积压的问题仍然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询问和解答。当时要是能有人,可以随时解答我的问题,我的进步一定快很多,儿子的遗留问题肯定也会少一些。
写到这里,我很庆幸找到了中医的老师,以前也多次想学中医,可是没有人陪伴,学着学着,就迷失了方向停滞不前。虽然费用不菲,可是我觉得很值得。家庭教育学习时,有不少同修掉队了再也跟不上,其中也几位同学的孩子在初中就辍学,从此没再能回归学校,甚至至今都未能走出家门,实在是太可惜了。
其中的损失,单从费用上来说,就远远不止,有的几十万,有的上百万,甚至为了孩子教育,有位母亲带着孩子移居加拿大,父亲国内加拿大两地跑,上次见到那位父亲,说到孩子仍然摇头,花了上千万去加拿大三四年,初中辍学的孩子在加拿大也未完成高中学业,本该上大学的孩子唯一愿意去的地方是当地的教堂,加拿大优质的教育也帮不了他,家境优越又如何,千万移民费用也没办法让孩子的青春年华过的有意义些。
想远了。
另外,我对自己的厨艺确实没有自信,但是为什么我自己做饭自己吃,没有问题呢?同样的饭菜,儿子却不愿意吃呢?老公为什么愿意吃呢?如果是公公婆婆做饭,我也吃不长久,刚开始觉得味道不错,很喜欢,公婆做的菜,口味重、味道好,但时间长了,我也受不了,吃不下去。我知道是我的肠胃弱,消化不了的原因。老公原来也很喜欢,但多吃一段时间,也嫌烦,儿子就更不用说了。
这大概就是身体本有的智慧吧,多了就不需要了。医生不知道什么是多,什么是少,可是我们的身体是知道的。每个人的身体都是智慧的,身体的反应就是最好的答案。我们时常忽略身体的反应,向外界询问标准,真是找错人了。
就如同家庭教育一样,孩子的反应就是答案。我们要学习的是分辨出孩子的反应代表什么。学习中医,最重要的是聆听身体的反应,识别身体反应代表的信号,并根据这些信号做出调整,使失衡的身体回归到平衡。
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有时多了,有时缺少了。身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有机体,不是静止不变的,没有标准答案,今天这样多了,明天同样的东西又少了。我过去对于中医的说法感觉云里雾里,其实就是因为总是想要寻求一个恒定不变的标准答案,再高明的中医也给不了,然后就认为中医太麻烦了,总是模棱两可。
西医呢,似乎比较简单易懂,有炎症了,给消炎药,有肿瘤了,切掉,糖尿病,长期吃降糖药,高血压,长期吃降压药等等。西医也会建议病人调整生活习惯,只是往往被病人忽略不计,问题严重了再去求助医生。西医也来者不拒,不会出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类惹人生厌的教导。西医似乎更能满足我们的心理需要,而中医总是让人感觉不舒服,治病的过程伴随着痛苦。西医呢,就算是手术,怕痛,还有麻药可以使用。
西医营养学研制出来了口感不错、服用方便的益生菌,在没其它办法的情况下,我也会长期采用。外在的保健品帮助缓解了症状,让我快速解困,但对于希望增强身体素质的我来说,仍然不够,我仍然一边服用益生菌,一边学习能提高自己身体素质的办法,心理学和中医,已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而我确实感受到了益生菌所不具备的功效。感觉到身体内在的功能在逐步被唤醒,我感受到了与学习家庭教育类似的作用,开始尝试倾听身体的反应,并根据身体的反应调整自己的习惯了。
儿子说中医经常批评西医治标不治本,西医批评中医见效太慢,药难喝。是啊,就像夫妻教育孩子一样,为什么要互相批评呢?两者结合,先治标解决痛苦、消除症状,再治本提供身体机能,学习聆听身体的需要,识别身体提供的信号,不是很好吗?
这让我在学习中医时,更有方向和目标了。
回到芳香醒脾上来,我自己做饭,自己选择饭菜的品种,是根据我的身体需要做出的选择,所以有胃口,吃的香。老公呢,一方面在家吃饭少,我猜家里常吃的饭菜他在外的时候不会主动选择;另一方面消化功能好,而且他在家的时候,我也会尽量选择他爱吃的,甚至让他跟我一起去买菜,让他选自己爱吃的买。所以,我做的菜他也能吃的香。
儿子呢?不愿意去买菜,也不说想吃什么,天天在家吃我做的饭菜,时间一长,自然就没胃口了,身体本能地告诉他太多了,该换换了。我虽知道品种可能不对,但是却不知如何调整。无奈之下,选择放手,让他自行选择在家吃还是外卖,只要提前告知就可以了。当他有了选择权时,他会换着花样来点,即使是外卖,任何一种多吃几次,也就腻味了,慢慢地又开始吃家里的菜,最近我增加了芳香气味的调料或者材料,按照中医要求的春天季节人体的需要购买材料,更多地契合了他的身体需要,所以外卖就没有那么强的吸引力了。
过去,我是从心理学的角度选择尊重他,选择放手,多少也还是有点担心的,只是我清楚担心不仅无用,反而会造成更大的负担,所以不断自我学习和成长,即使帮不了他,也不愿意变成他的阻力。
今日的芳香醒脾,让我从生命的角度,更多地理解了儿子选择外卖的动机和需求,这有助于我更加信任他,更好地放手,也更清楚我可以提供的帮助是什么了!
此刻,我更深地体会到,终身学习、自我成长是多么有价值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