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个流行的问题吗?“为什么懂得那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大家感同身受,唏嘘不已,“这倒霉催的人生”。有如此多共鸣的问题,仔细推敲一下,不觉莞尔,确实是个傻问题,犯了人生观和方法论的双重错误。
这个问题有几个隐含的前提。只有在这些前提都成立的情况下,这个问题才是真问题。那么,我们追问一下,这些前提是真的吗?
1.所有的道理都是对的吗?
道理分两种,一种是前人根据当时的社会环境自身经历总结出来的。一种是统治者或者管理者为了方便管理,为了引导人遵循自己的规则,合理化管理而做的努力。
对于第一种道理,基于“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或者范围、事项有差别,而造成总结出来是某种特定情况下的信念。比如“人有钱就变坏”“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等等。我们都可以轻易的找到反例。比如,有钱人中也有好人,且好人比例不一定比穷人低。比如,我们身边就有很多没有吃苦就能够成为人上人的事情。
看看第二种道理,老师告诉“我们安静听话的才是好孩子,以后才能成功成才”,安静听话并不是成为好孩子的必要条件,但却是老师能够稳定课堂秩序,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确立师威的必要条件。所以,这种道理是真的么?
2.所有的道理都是不矛盾的吗?
这个世界没有所谓的客观,当我们在观察的时候,那个客观就变了。而提出道理,流传道理的前人也不是某一个人,甚至不是某一类人。诸多道理自相矛盾也就容易理解了。
宁折不弯是道理,能屈能伸也是道理;
沉默是金是道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也是道理。
在百度里搜索“决定成败”一词,你可以看到下列提示:
细节决定成败
选择决定成败
态度决定成败
决策决定成败
定位决定成败
思路决定成败
效率决定成败
……
不一而足。
这么多东西都可以决定成败,本身就说明了这些都决定不了成败。
最近听说了一个新词,叫做“卵巢彩票”,意思就是你如果投胎到了一个阶层高的卵巢中,你就彩票中奖了,和以上的细节、定位、思路、效率都没有关系。超长待机的纪录片《56UP》告诉我们,现实社会里真正能够跨越阶层的人少之又少。丧不丧?那么以上决定成败的言论只是一种对希望能够取得成功的人的意义,大部分在于鼓励。
梁东也曾说:“中国文学有一个特点,就是怎么说都可以有道理。如果你平行地去读《庄子》《孟子》《墨子》,你会发现他们每人都讲得对,也会被每一个矛盾的观点搞到疯掉。在这一段讲要这样,在另一段讲要那样;今天讲要坚持,明天讲要放弃;后天讲要圆融,大后天又讲不妥协……”
一切事物都同时拥有矛盾与是非,关键是看你是否有智慧来看应该在什么情况下运用道理,而不是被道理奴隶。
3.道理可以指导所有人吗?
推翻了以上两个前提,我们就难以保持对于“都”、“所有”、“决定”、“一直”、“全部”、“肯定”这类绝对化词语的信任了。道理当然指导不了所有人。其实我们平时已知或者说被灌输的大部分的道理经不起推敲,我们绝大多数的信念系统都是限制性的。因为我们缺乏反思,所以对信念的坚持也变得廉价了。
道理可能是错的,但也有可能是对的。那么,要不要被道理支配人生呢?
这实际上是一个人生观的问题。
我们不妨换个视角,站在人生的终点去回望我们的起点和每一个选择。如果说“无悔”是对一生的最大褒奖,我们应该有怎样的人生目标?去学习更多道理,懂得更多道理,用前人教化于我们道理来生活吗?幸运的话,你会成为一个什么都没有“做错”的人,活成一尊德高望重的“道理”。但那也只是当时,因为很多道理是经不起时间的检验的。还是说用探索的心态,去体验,去反思,去修正,去成长?活出自己我本具足的生命?
年轻时我们犯下的错误,遇到的挫折,经历的挑战,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反而是一种突破和变更好的机会。一件很倒霉的事情也能促使你成就以后辉煌的事业;反过来,年轻时候遇到的幸运,轻易得到的财富,过于顺遂的成长,可能到了年老时候才发现,幸运有时也是诅咒,没有那些,这一辈子说不定过得会更好。这就像我们看电影或者戏剧时,只有到结尾的时候才能够对剧中出现的所有情节、桥段有一个相对公正的评价。
人们常常说的“坚持自己”,某些情况下说的坚持自己的信念,但那些信念如果未经反思和取舍,那些根植于我们内心的口耳相传的道理就是《未来简史》里所说的被人安装到脑袋里的电脑程序。
下一个问题是,你的信念是不是你?就是你的电脑程序是不是你?“脑中之缸”的假说讨论的正是这个问题。如果有另一个人和你拥有一模一样的电脑程序,那个人就是你吗?如果删除了你脑中的程序,就算是杀人吗?
显然,你的信念并不是你,而你,可以突破你的信念。
佛曰“去执”,就是去掉对一切事物、理论、思想以及意见等的固执。升级,就是去反思,接纳,突破现有程序的限制,才能活出鲜活的“自己”!我们想要活出的是自己,而不是道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