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听文哥说起祖屋的故事。祖屋里的人,大多已被忘记,不常提起,然而,对着一个个名字数下来,百多年岁月过去了,总是有些流传在老人的记忆里,话语边,一代代人传了下来。
文哥五十来岁了,祖父、曾祖等人的故事知道的比较多,更有很多是小辈不曾经历过往。
文哥常说,百余年前,祖屋里鸡鸣犬吠,人来人往的,好不热闹。在那个时候,祖上有经商的,车载船运;有做官的,直达天听;有教书的,桃李天下;有参军的,保家卫国。祖屋名下是地主之家,繁盛时,方圆数十里内多有山林田地;祖屋名下也是破落之家,衰败时,仅剩老弱妇孺苟延残喘。
据说,祖爷爷时,有一位老祖做的是桐油生意,远赴湖南,最后落地生根,未曾归来。关于他的故事,很少,口口相传下来,版本众多。有说是因为老家没有留基业,也有说是因为战乱,误以为家里兄弟奔散,无根可循,无祖可依。
据说,有一位祖爷爷是当年的学士,善于辩讼,去过金陵,待过乡里,百多年来依然闻名乡里,然,毁誉参半。
据说,有一位祖爷爷是大清的秀才,兴办私塾,教书育人,学生遍及海内,多出县公、市长之流。
据说,有一位祖爷爷是当年的地主,秀才出身,中举不成后,回家务农,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卖田卖地过了一世。
据说,有一位祖爷爷在黄埔时投身行伍,为的是保家卫国、光耀门楣,遵的是中山遗志、三民主义。
据说,繁盛时方圆十里多是祖屋产业,山林田地、水泽溪流无所不包,远近乡里多以祖屋闻名。
据说,衰败时祖屋名下仅余二十亩田地,家中多是老弱妇孺,三房七家男丁少出,残垣之下人心惶惶。
建国以来,祖辈父辈渐长,各自拼搏后有了如今光景:子孙辈散居各地,各操各业,人口兴盛。从政、从医、从教,为农、为工、为商,凭的是做人做事,靠的是一脉相承。
翻开族谱,三百年老屋,近十代人家。有过车水马龙,鸡鸣犬吠声传数里;有过断井残垣,蛇虫羽兽当堂而过。祖屋留下的,更多是一种精神寄托,忠孝仁义,诗礼传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