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念一世界,但是价值的差异,确实整个世界的差异。
我们生活在自己的客观世界的主观理解之中
当我们的观念改变,我们的认知世界就会改变
eg:
泛读,即广泛阅读,而不是泛泛阅读。
2.努力、坚持在我眼里 不存在。
如果对这件事的态度是这些原因,那么这件事 我们并不乐意做,且注定不成功。
那么怎么破
即:想尽一切办法为这件事情赋予一个强大的意义,或者重大意义。
(举例 1.在得到上写书赋予的意义:把税后收入作为奖学金,写多少,写的多好关乎他能够给予多少学生的奖学金,所以 该出发点影响他 写书 举例 2.当年在新东方教书 被2万个单词,对他来说量很大,简直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为其赋予的价值是 到新东方教书能够获得年薪百万,为了这个目标 计算每个单词的钱,一天记多少单词,一天赚多少钱,以这样的方式来赋予自己去做一件事情。)
以此来证明赋予重大意义结果不同的重要性。
我之前理解过:对一件事情是否能够做下来,并不是因为坚持和努力,而是为了把它做好。带着把它做好的态度去做,我怎么能不把它做好呢?
朋友东东在事务所做审计,上次聚餐,她说:你知道为什么我出差加班那么晚,还要看注会书,为的就是不想这么苦逼的生活。摆脱苦逼的生活是她的看书的意义。
3.读书 这件事 我们刚开始并不能赋予它重大的意义。
刚开始我们读书是泛读,泛读之后才会开始为自己挑书,有选择的读书。
那么泛读(饥不择食的读书)赋予我们的意义:a.养成阅读的习惯 b.意外的好运 c.达到一定的阅读积累
4.读书历程的转变
泛读--精读--泛读 这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泛读带来的好处见3描述,且为他选择书做了基础。
确定选书的原则:
认清现实有思考能力、有繁殖新知识能力的非虚构书籍。(符合科学方法论)
从虚构类阅读(哪怕是言情小说)到非虚构类阅读(学术文献)。
再到后来选书 根据 出版社,作者来确定自己喜欢的书。
自己看书改变过程:
从读者之类的杂志--描写七八十年代历程的小说(如:路遥、余华等带着历史时代描述之类的小说)--现代职场 青春 心理学鸡汤故事类(如:刘同 、毕淑敏,张德芬等 )--专业书 工具书 人物传记 心理学认知类(财务类,销售类,曾国藩的,古典 李笑来等实践性强的书)
5.没有快速阅读,只有快速理解。
在这里提到 阅读的速度跟我们的大脑理解能力有关。解释到:理解能力相当于CPU,如果你的CPU太差,就不能快速处理和理解,内存不够用不能记住知识,不能及时调出必要的储备相关知识,辅助理解正在处理的知识。面对这个我们没有其他办法,只有练习和积累。
6.只字不差的阅读。
阅读没有耐心时,会导致我们跳读、略读。
阅读不够深入、仔细,思考不够严谨、全面、深刻会导致我们不能理解他人说话,写出来的东西肤浅。
自我反馈:这个原则戳到我的痛点,很欠缺。我就是那个没有耐心阅读的人。接触到只字不差的阅读是7月底,也自我实践一段时间。学着只字不差的阅读,是在读不下去,我就抄书。期间明白,凡事离不开定义。学会找出书中观点的主干,其余基本上是对主干的解释 或举例说明。(也可以理解为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我看书较慢,对自己来说是个磨练。
7.如何将书中的知识融汇贯通。
前提是:你有足够的知识积累。
其次是:反问自己这个道理还可以用在其他什么地方。
关于阅读难的问题。作者分享,阅读难其实是将立体知识汇总难。我们平时接触到的是平面知识,那么立体知识是相关间知识点联系的整合。汇总整体的知识体系。(这一点 我觉得可以和如何学会融汇贯通可以共同理解。)
8.学习的目的:改变生活。(eg:学习新的技能)
这点我感触比较深:以前我是个坏小孩,从杂志 书中的故事提高自己的认知,改变自己不道德的行为。
9.读书、学习也好 是一种社交活动。
从豆瓣的书评去了解自己看不到的点,弥补自己的思维缺陷。又或许在这样的场合中认识有共同爱好的书友。
自我反馈:这点自己也确实是这么做的,喜欢看书评,从书评中去发现思考角度的变化。另外,因为看书而加入的十点读书,让我通过互联网认识拓宽自己的交友圈(在这之前,我都不知道 其实这是社交的一种。)
10.学会利用检索阅读。
检索阅读即有目标的阅读,可以帮我们更好的归类,提取有效信息。
整理总结:作者的分享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阅读质量。以后我该怎样整合自己的阅读呢?或许很长时间内 自己会处于一个尝试阶段,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但是原则不能破。
我的原则:
1.认真做好每次看书 学习,哪怕是公众号阅读,其中什么地方是吸引自己,有什么感触,当场记录,做好阅读笔记。
2.只字不差的阅读,并学会融汇贯通。
9.23晚
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