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混沌大学《内容经济:《奇葩说》的经营心得》的学习笔记
讲者为奇葩说策画人和主持人马东
课程笔记
1 . 内容本身没有边界,一切皆内容,内容也一直没有太多进化,原始时代的壁画、李白的诗、红楼梦,好的内容可以穿越时间,即便到现在都有价值,因此内容不需要进化,当它沈淀之后就是我们所谓的文化。
2 . 内容经济的产生,是技术推动的。因为内容需要传播,不同的技术和传播场景,带来不同的内容生产方式和生产效率(讯息承载量),于是有新的内容平台(FB、得到、Youtube),内容形式(音频、短视频、视频),也促成了新的内容消费者(观众和用户)。
3 . 内容经济里面,娱乐是用户的基本需求,失去娱乐性就会失去大量用户,娱乐性包含感官享受、刺激性(压力和竞争)、打破脚本。
4 . 内容创作者通常是为了解决内心的焦虑,而有创作冲动,作品的好坏取决于能多大范围的影响(感动)他人,于是有头部内容、优秀内容、UGC之分。
5 . 内容生产者和内容创作者的差异在于,生产者考虑的是某个群体的焦虑,于是他们找来创作者并将其内容再加工,已触及更大的用户群。
6 . 承五,以奇葩说为例,专业辩手为实际的创作者,他们有大量的创作能力,能把议题辩得体无完肤。奇葩说设计了普遍大众有兴趣的话题,并软化了辩论的规则,形成一种「娱乐式辩论」,这一系列筹划过程即马东说的「内容生产」。
7 . 承五,所谓的群体焦虑有以下例子:
爸爸去哪儿> 亲子教育焦虑 ;
非诚勿扰>男女价值观冲突;
奇葩说>价值判断;
得到>成长焦虑。
8 . 好的内容生产者,要去发现群体的焦虑到底是什么?然后用内容产品把它显化、泛化。
9 . 用户通常不知道自己的焦虑是什么,创作者又常常把自己的焦虑升华得让一般用户看不懂,这之间的差距就是由内容生产者来填平,马东说要带好节奏,要让用户多走一步给他们想要的,又不能给太多,用户会跟不上。
10 . 内容生产本身需要不停迭代,因为观众需要无止尽的新鲜感,奇葩说每一季都当作新节目在规划,奇葩说成为头部内容,是结果、运气,马东在一开始没有料想到。奇葩说是和观众的反应不停修改生长的,没有人一开始就知道它会变成现在的样子。
11 . 有鉴于奇葩说成功的模式,马东认为内容生产平台在未来还有一些红利,因为观众本身的个性化需求、从功利转向心境的消费升级,未来还会需要大量的内容。
12 . 内容生产平台要做的就是让创作者专心创作,剩下的运营、营销、资源他们都拿下,让创作者的作品得以触及更多用户群。像权力游戏一集几千万美金的成本,背后需要大量的市场化协作,而且每次制作的时间可能要很长,这也是马东未来想走的方向。
马东的演讲和其他课不太一样,采用对谈采访的方式,却也讲出一大堆东西,中间不乏综艺节目般的幽默,整体来说还是挺吸引人的。其中对于生产者和创作者的思考,以及内容经济产生的脉络,这两点是最深刻的启发。
学习反思
创作和生产最大的差异在于,前者为了自己的焦虑,后者为了群体的焦虑。早期的创作品靠得是自己的焦虑刚好在读者心里产生共鸣。
但生产者的角度其实更主动,表面上在迎合读者,实际上却引领了更多用户。
对于读书笔记这类「二次贩卖」性质的内容,如果可以用生产者的角度赖思考,也许有更多不同的发展方向和可能性。这部分和写作课提到的「帮读者实现自己」的视角是相通的,也和阿那亚的「服务型组织」有异曲同工之妙。
马东金句
1 . 内容是打开感受世界的方式,用技术探索物理世界,用内容探索内心世界。
2 . 喜剧是镜子,看到自己,然后释放自己
3 . 悲剧是冲突双方很惨烈,却都不该被谴责。双方都道德自洽却依然有坏结果
4 . 好的内容看创作本身在多大程度、多大范围内能够触动到人心。
5 . 内容是关乎人心的产品,群体的共同焦虑是什么? 产品解决了吗?
6 . 用户不知道他不知道的。用产品将用户的需求显性化。
7 . 奇葩说是发现另一个角度,只做一种判断的荒诞。
8 . 内容生产和内容创造不同。
9 . 娱乐是基本需求,所有文化概念都是娱乐穿越时间后的沉淀。
10 . 内容行业的壁垒是人,维持成本很高。
11 . 规模控制:米未立志做一家小公司,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
12 . 创新就是宽容度,团队本身对一件事情的姳感度和兴奋程度。
13 . 时时刻刻注意你的选择。
14 . 节奏:你必须帮他们(观众)走到这一步,但又不能走太远。
15 . 规模化和质量之间的矛盾,一定要想清楚。
16 . 内容经济是时代的生意,是时间的生意,是时机的生意。
缺乏娱乐性的樊登读书会│分析练习
问:请您运用马东老师关于内容本质的见解,分析你熟悉的内容案例,它是否触动了某个群体的共同焦虑? 它击中了哪一个社会潮流? 它是否给人带来了"娱乐"的体验? 它在规模化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未来它还有哪些机会?
内容经济里,马东梳理了创作者、生产者和用户三个角色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1 . 用户有共同焦虑,这个焦虑潜在社会的潮流(暗流)里。
2 . 创作者有内容,主要是以解决自己的焦虑为主,但有时离用户太远。
3 . 生产者添入娱乐元素和商业的资源,帮助创作者把内容触及到更多用户,并且缓解用户的共同焦虑。
下面就用这三个框架来分析”樊登读书会“的产品结构
〈樊登读书会〉的内容分类共七种:从心灵、职场、管理、家庭、人文、创业、生活。内容以书为主轴,樊豋替大家讲解要点和例子。分类之广,想必不是希望“传授”技能,而是缓解「知识焦虑」,普及国内外比较畅销书籍的知识点。
这个定位和罗胖的〈得到〉有点类似,唯一不同点是〈得到〉请了不同领域的专家来讲课(得到专栏、大师课),可以说是针对音频场景,帮助创作者重新把内容打造一遍。
但〈樊登读书会〉更接近个人心得分享和导读,专业性没这么强,可以说是〈万维刚精英日课〉的口说版,选的书籍也主要以国内已经可以买到的书为主。
以「知识焦虑」来细分:
〈得到大师课〉更接近“专业知识平民化”
〈万维冈菁英日课〉是“国外一手知识快递化”
〈樊登读书会〉则是”身边知识普及化“
所以樊登的特点不在讲得深,或者观点新颖,而是要浅显易懂,且让人觉得和自己的生活有关。
知识焦虑在社会的发展脉络,也许体现在公司组织的培训外包化,现在的小公司很多,寿命三到五年就了不起,实在无法像以往的大公司有长久的培训计划。在不停跳槽换工作的环境下,员工要能迅速提升自己的能力,就必须要外界寻求学习管道。
传统的培训机构收费太贵,看书自学又没有这样的自制力和耐心,樊登刚好就踩到了这一个缺口,作为一个说书人,弥补其专业性的弱势,广泛的阅读就成了他可以积累的优势,于是发展成现在这么多种类别的说书。
樊登作为一个生产者的角色,利用他的口才和逻辑,确实得以把书的内容拉近给用户,用听的比用看的省力,聊天式的故事演讲法也更容易让人听进书里的内容。
说到娱乐的体验,参考《行为设计学》里面提的欣喜时刻,总共有三种要素:提高感官享受,增加刺激性,打破脚本(认知)。
比起看书,听书的感官感受当然高了一些,樊登的视频和罗辑思维类似,没甚么刺激性主要在企图打破用户认知,带来新知。
虽然娱乐效果不如其他内容产品,但在传统书籍市场上,还是比较“娱乐”的,所以其主要用户还是原本求知欲就比较强,兴趣广泛的人。相对于奇葩说,用户群自然更小一些。
樊登后面也开始和原作者进行书籍内容的访谈,对话的刺激性会比一个人的说书还多一些。且从内容生产者的角度来看,在营销、销售、线下书店(O2O)等一系列的运营也做得很不错,但在娱乐性也许还可以再有更多创意,带来更多用户群。
问:你的公司有上下文属性吗? 能不能增加娱乐性来更好抓住用户的焦虑?
接下来想做的创业项目,就是以说书人为主体的项目,因此才会选择〈樊登读书会〉作为分析对象,进行对标比较。
分析完觉得需要从娱乐性想一个解决方案,也是马东老师这堂课给我最大的启发。以前觉得一些网红的娱乐成分太高,反而失去了知识传递的角色功能,现在才知道我想错了,其实是因为这些娱乐元素,反而让知识本身有更大的受众群。
那么说书能怎么娱乐化? 书的内容怎么更具体化? 目前想到的是找普通人一起来对谈,来聊书,也许会比和作者聊书更接地气,也更能了解书和读者之间的距离在哪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