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城堡关隘塞墙烽燧墓窑遗迹和众多出土文物,记载了阳关先民几千年来的生活轨迹,为我们探索这里蕴涵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线索和证据。根据甘肃省考古所2017年对阳关周边进行的比较全面的调查结果显示,阳关周边的烽燧、塞墙、古城、房屋、古道、水源等遗迹非常丰富,这些考古调查结果将对全面认识阳关地区由汉至唐人群活动轨迹、行政建制的变迁以及阳关在敦煌和丝绸之路上的地位和功能等问题提供更多的研究依据。
这些考古遗迹也将与敦煌汉简一样,为研究阳关历史和文化打开更大的研究空间,如果社会各界积极重视,有更多人专业士参与到其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阳关、玉门关、汉长城的研究还将有更多的研究成果问世。
一些以前没有关注到的,或者根本还没有进入研究视野的问题都将逐一呈现,比如,以往我们只关注阳关关城的位置,阳关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和作用等,但少有人思考由汉至唐,阳关地区人口活动的轨迹,阳关周边地理环境的变迁规律,龙勒县、寿昌县的位置变化,阳关与玉门关的关系、二者功能意义的区别,以及这两个行政建制在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等,这些问题都是敦煌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这些问题的解决,也将大大拓宽敦煌学研究的范围。
三、新时代赋予阳关新的文化意象
关于这一点,我打算以历代阳关诗词的创作历史谈谈新时代所赋予的阳关新的文化意象。
回顾吟咏阳关的诗,最早最有名而且最为大众耳熟能详的当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了。据《麓堂诗话》记载:“王摩诘‘阳关无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必如是,方可谓之达耳。”
由于感动人心的力量,《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在唐代就被改编为歌曲《阳关三叠》,并广为流传,因诗中有“渭城”“阳关”字样,因而又称为“渭城曲”“阳关曲”。白居易也尤其喜欢《阳关曲》,诗中多次提到阳关:“最忆阳关唱,真珠一串歌”;“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对酒》);“更无别计相宽慰,故遣阳关劝一杯”(《荅苏六》)。可以看出《阳关三叠》多是在酒席上演唱,曲调优美,感人至深。
《阳关三叠》又有琴曲,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为歌词,增添词句,并引申诗意。原诗反复三次,故称“三叠”。唐诗中有三叠,但未有“阳关三叠”之名,宋诗、宋词中却比较多见,如 “阳关三叠何须唱,正是征鞍欲去时”(李新《题冯园三首》),“三叠阳关声,两行铅水泪”(李新《别莫倩赴茂林》)等。阳关不仅被赋之于歌,还被绘之于画。《阳关图》是常见的绘画题材,主要是延续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诗歌的意境,强调《阳关三叠》感动人心的艺术氛围。目前可考的《阳关图》最早的一幅为宋代李公麟所绘,李公麟依据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意画《阳关图》,并赋诗一首为其送行。诗曰:“画出离筵已怆神,那堪真别渭城春。
渭城柳色休相恼,西出阳关有故人。”据考,李公麟的《阳关图》和题诗作于元丰中至元祐初(1081-1086),对此画的吟咏诗歌也很多,比如,李公麟同时代的张舜民在观看了他的《阳关图》后写的一首诗:“古人送行赠以言,李君送人兼以画。自写阳关万里情,奉送安西从辟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