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8.27日
【共读10|课标】附录案例3 P157-162
时间:6:00-6:50
内容:案例3 P157-162
领读:付艺迪
导读问题:
1.作者是如何基于语篇设计本课目标的?你平时如何设计目标?
2.活动设计是如何帮助达成目标的?关于活动设计你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
3.本课得评体现在哪里,你平时在设计评价时是如何做的?
金秋的早晨,我们在付艺迪老师的组织下,准时相聚在云端。今天,我们围绕课程标准中的案例3进行了一个整体的梳理。我们探讨了如何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区别,还探讨了“教——学——评“一体化设计等以及在教学中该如何操作。50分钟的时间,大家积极参与,认真思考,付老师的主持过渡自然、衔接流畅,最后唐老师围绕大家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让大家瞬间明朗了许多。现围绕今天的学习以及自己的思考,具体梳理如下:
一、问题梳理
1.作者是如何基于语篇设计本课目标的?你平时如何设计目标?
共读开始,付老师分享了今天案例的文本,然后围绕具体的文本,围绕案例3,大家在付老师的组织下,开启了新的共读模式。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我们针对案例中的教学目标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问题,我们看到p158页的教学目标是基于活动观陈述的,这和我们在研课过程中出现的abc类目标是否有区别?我们在写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平时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怎么注意目标?
接着唐艳老师进行分享,周燕老师首先复盘了付艺迪老师的说法,并且引导我们平时做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从语篇,语言大观念制定语言的目标,最后在群内进行了以下文字版的分享:
A类(基础性、阶梯型目标):有为核心目标搭梯的知识(基于教材解读),也有必须解决的障碍知识(基于学情分析);
B类(核心目标):教学核心目标,即课堂重点要教学的内容,一般为单元所规定的知识与技能。
C类(附属性、延展性目标):一般而言,并不是文本核心价值,思想情感价值观多属于C类目标。
在探讨的过程中刘艳玲提出听说课可以按照案例中的这个模型,其他的是否会有变化。随后主持人带领大家复盘了教学目标中的三个活动,按照abc三个层次,提出问题:我们通过什么活动来获取与梳理呢?然后把引导大家阅读26页内容后提到理解性技能对应学习理解,应用实践两种类型对应表达性技能。
其他老师提出疑惑是不是可以从三维目标以及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去写?
最后围绕我们如何去撰写目标进行讨论,大家又提出写目标的时候应该描述为:我用了一个什么样的技能,实现了一个什么活动?
陈生莲老师提到预期结果就是做目标。写目标是参与课程标准,基于单元主题,语言大观念和主题大观念;基于学生学情。基于学生的基础而来的,学生的水平不同,我们的目标对于两个不同的班级是不一样的。活动观是对于目标的三个层次。延展性目标就是c类目标。她还说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不可以单独分开来写,四个方面通过一节课后可以看到是融合的。
主持人复盘:在写教学目标的时候,我们用了什么技能,达到什么效果,基于语篇的知识来融合在一起。在这里她又分享了“五步三问法”。
随后唐艳老师围绕abc目标和158页的关联性。如何表述目标进行了阐述:课堂的教学目标是核心目标,要达成这4个目标需要。为达成4个目标达成的基础就是a类目标,b类目标是写出来的,c类目标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课堂生成的。
最后总结:在什么样的过程中或者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运用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学习策略做什么事情,做到什么程度,然后围绕案例中的教学目标逐个分析。
通过聆听唐艳老师的分享以及阅读周燕老师发送的文字,我们瞬间明白了许多。
随后,我们又探讨了基于活动观在教学目标中的设计,在设计目标的时候,我们可以将每个目标准备围绕活动来达成活动观的哪个维度来进行书写,这样我们的教学似乎就更加明了了。
随后,唐艳老师又带领我们探讨了是否可以将案例中教学目标中的2.3条放在一起,如果2.3条放在一起,它就可以针对一个活动直接进行评价。但是合起来的画对于后面每个活动的分析又感觉合起来写就是(应用实践 迁移创新)
最后,周燕老师又给我们分享目标的叙述要具有可操作性。比如用“能听懂、会说、会读……”“会描述、会谈论……”“能正确、流畅地读……”等,少用“了解、掌握……”等模糊词语。
还要注意“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不同。很多老师把“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直接粘贴到“导学案”上,混淆了教与学。“学习目标”的行为主语是“学生”(我),不能用教师的口吻陈述。学习目标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明白这堂课“要去哪里”“怎么去”的问题。
2.“教——学——评”究竟指什么?
新课标课程理念中提到注重“教--学--评”一体化设计。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将评价贯穿英语课程教与学的全过程。
在探讨交流的过程中主持人提到我们的教学评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师的教,教学评应该是教学目标、学习活动、效果评价三者的统一,所有的活动都是基于教学目标的。在学习活动观理念的指导下,开展学习活动的。由于时间关系,她并没有带领我们继续讨论这个问题,将其留为作业,引导我们思考。
二、我的感悟
1.感恩团队的付出
新网师提出三专模式之一就是专业交往。感谢唐老师搭建的学习平台,我们在专业学习的共同体中彼此沟通、交流达到专业交往。每天收获满满。各位老师的倾力分享,给我们补充了许多课本之外的知识。各位老师每天早晨无私地付出,尽心地解答,均为大家提供了营养大餐。付老师为了让大家看得更加清楚,自己花费时间和精力做了ppt,真的让人感动。
2.关于目标的思考
(1)撰写目标有方法
如何撰写教学目标确实是我们一线教师最为头疼的事情,我们遇到一个文本,总会因为不会提取而头疼,今天的共读,各位老师给了我们一个框架,我们可以围绕框架,在仔细研读语篇的基础上,在搭建的框架中,尝试提炼、获取。例如:我们可以尝试“在…条件下/过程中,……运用知识/技能……做……达到……结果”这个句型结合每节课的语篇内容进行提炼。
(2)注意人称的转换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部分老师将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混为一谈的情况。仔细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教学目标是教师要让学生达成的目标,所以实施者应该是教师,表述的主语是学生;而学习目标表述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就是学生在阅读、感知的过程中认为自己通过这堂课,自己要达成什么目标。主语不同,主体地位就不同。因此我们必须注意人称的转换。
(3)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设计
在阅读159页案例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个教案设计它是不同于我们以往的。它重点通过教学目标、学习活动、效果评价三个方面来体现教学评一体化。以往的认知为教就是教师的教,今天,通过探讨,我必须打破常规,尝试新的思考,教学评一体化中的教指的是教学目标,并不是教师的教。在“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中,我们要关注三者之间的联系,并且还要写设计意图。
期待明天的共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