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在这片中原大地繁衍生息的先民,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其中华族、夏族经过多次融合,形成一个中原地区最发达的民族,华夏。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意思是:中国是礼仪之邦,故称“夏”,“夏”有高雅的意思;中国人的服饰很美,故作“华”。
华夏后来就成为中原民族的总称, 汉代是一个强盛的朝代,其他民族称这个强盛的民族为汉族,一直延续至今。
夏的金文是一个面部很大的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形 ,古文字学家认为:“祈雨之祭,古之所重,祭时所用歌舞,声容盛大,故名之为夏,造为文字,像人舞形。”
意思是说 夏这个字是表现古人祈求降雨的祭祀舞蹈,由于场面很大,所以有盛大的含义, 甚至就是禹时乐舞的名称。
《礼记·乐记》:“夏,大也,殷周之乐尽矣。”
《谷梁传》:“舞夏,天子八佾,诸公六佾,诸侯四佾。”可见夏是一种祭祀礼仪舞蹈的名字,具有严格的规范。
《说文解字》说:夏,中国之人也。
由于夏这种舞蹈盛大热烈,于是被借用作一年最热的季节名,夏天。
也是由于夏盛大的含义,古人喜欢用这个字作朝代名。中国最早的王朝就叫夏,大禹是第一代君王。
《庄子集释》卷六下《外篇·秋水》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意思是:渤海神若说,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
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关于大道理的问题,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流出来,看到大海后,才知道你的浅陋,这就可以与你谈论大道理了。
其中说到有一种虫子只能活一个夏天,根本不可能知道冬天的冰雪,你就是告诉它也想象不到。
这是说人的见识是受到各种局限的,我们自以为什么都知道,其实由于各种局限,我们对于宇宙的认识并不比夏虫强多少。 突破局限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走出局限你的空间,见识更广阔的天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