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岁末被感慨最多的就是:时间。
最直接的体会就是见到许多久未相见的人,有的对面相逢竟不识,那是因为时间的阻隔。
我们在一些比较重大的家族聚会上总会遇到不常遇见的一些长辈,短则三五年不见,长的近十年,有的路远的甚至二十几年未见的也有。
等到遇见的时候,忽然发现“时间如刻刀”这句话是何等的正确,因为一下子发现对方苍老,木讷,有的甚至步履艰难(在他们眼里,我们也会有变化,这是互相的)。再深入一聊,又把这几年未见的情形说出来,总有令人唏嘘慨叹的事发生,无非自己的身体济与不济、子女婚姻幸与不幸、孙辈的学业工作好与不好,林林总总,琐琐碎碎,仿佛读了一篇小说或者是看一部纪实影片。
说到纪实影片,我想起一部每隔七年拍一次的纪录片,全世界迄今为止也许没有第二部这样的纪录片了。前后跨越半个多世纪,从1964年至今,影片七年一拍一播,《7岁》、《7岁又7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到《56岁》,不脱节地记录了一代普通英国人的大半辈子。最近的一次是2012年,就是《56岁》那一部。
而第一部是1964年,英国格拉纳达电视台拍摄播出了40分钟的纪录片《7岁》,选取来自英国不同地区和家庭背景的14位7岁孩子,用纪录片手法拍摄他们的生活、言谈和想法。那些镜头,记录在当时的黑白胶片上。
其实我们如果把一个普通人的家族十年或者二十年纵向的呈现,也一定是非常震撼的。
这个震撼不是发生了大事件,出了大人物,而是可以看到生命演变的痕迹,看到细节的存在,被刻录本身就是一件美妙的事。你会发现家族里的每一个人的变化都有其前因后果,你就会相信某些联系是存在,精神基因的传承在某种意义上比生理基因的遗传更为重要:积极或消极的变化是如此明显,幸运的家庭一定有他的秘诀,不幸的同样也是有精神层面的原因。
生活或许本身就是一部自然的纪录片,电影《楚门的世界》营造了一个直播的虚拟世界,里面是全方位摄影机,当然现在更为快捷的网络,只要一个智能手机就构成了一个体系,我们已经习惯于在被记录的情况下生活,同时更要有一种生活摄录的意识,“你所关注的就是上帝所关注的”。
有时候,人的眼睛本身就是上帝之眼,在目睹纪录片的时候,我们会被里面的真实震撼:不同年龄段的男男女女,完成相应的生命任务,烦恼、喜悦、悲伤、忧郁,你的眼睛现在所见的这个世界同样是如此。
当你有这个摄录意识,你就会变得理智起来:哦,这就是世界本来的面目,今天你应该这里,明天你或者在那里。
2
当我们去掉那些硬壳的词汇覆盖,内心里或许只是在寻找一种抵御平庸的生命方式。
是的,抵御平庸。
曾经在北京和一位在教育专业上出类拔萃的老师做过深入的交流,她在原来的省里是特级教师,获得过许多很高的荣誉,顺理成章,进京,进入某重点中学。但有过一段时间,她面对地铁里滚滚人流,面对繁杂而琐碎的事务,竟然有过抑郁的经历,“我究竟为了什么到了这里?日复一日的刻板,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么……”说这话的时候,她的眼睛里满含泪水,声音哽咽。
或许,被平庸所牵累会导致心智的迷失,不过你曾经是多么优秀的人,一旦陷入平庸的境地而无法自拔,就会逐渐丧失生活的趣味,以为眼前就是生活的全部,以为平庸就是常态,那二十年后和现在就是一样的,这二十年该怎么过啊?熬着么?总是艰难!
这位老师是幸运的,她通过言说的方式,通过书写的方式,打开了自己的心结,当然这种打开心结的方式本身是多元的。
一个喜欢写作的人或许以为写是乐趣;
那么一个喜欢运动的人,一定以运动本身作为快乐的源泉;
一个喜欢摄影的人,一定把自己最好的照片呈现,或者人物或者风景;
喜欢跳舞的人就一定不要让自己的喜欢冷落,坚持的跳下去……
现在有许多的共同体,大家有共同的爱好,可以抱团取暖,共同抵御平庸。
有一天傍晚,在北京的地坛公园,那么多老人吹拉弹唱,中西合璧,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健康积极的神色,看起来已经远离了平庸的侵扰,自得其乐。
平凡人,都有一份平凡的职业,至少不会生活无着,我们可以过平淡的生活,但必须时时的提防平庸来袭,寻出一份意义,找一件有趣的事来做,一开始或许没有,做着做着便有了趣味,想一想,其实有很多啊。
3
在写下本文的时候,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的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可能正在进行之中,这件事他已经做了几年,形成了很好的品牌效应。
在巨大的屏幕前面,他用自己的方式把一些概念推荐给读者,把一些行业翘楚的理念整合之后,以某种形式呈现,借助大数据把过去一年的世相,用一个个关键词呈现在巨大的屏幕上,如果现场听一定很震撼:这个世界被某种形式定义了,成了一个词,一个概念,一个IP。
这些词汇,这些概念在过去的一年中曾经以某种形式出现过,但没有如此集中的出现,罗胖用他富有特色的语音语调和节奏感在这几个小时里把这一年又过了一遍,
美国传播学家艾伯特梅拉比曾给出一个公式:信息的全部表达=7%语调+38%声音+55%肢体语言罗胖一定深谙此道,娓娓道来,时间因此而定格。
据说这场演讲收视率超过许多电视台的跨年晚会,似乎有了一种知识超过娱乐,世界会变得更理性一些。
与此同时,另一个评价引起笔记君的注意:道理是那些道理,我也懂,可是我做不到自律,做不到毅力,做不到博学,但我依然活得很好。
这个观点显然带有普遍性,我们总是在不同的年龄段或主动或被动的聆听过不少人生引导的演讲或者阅读到类似的信息,但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是绝大多数人过的都还是平淡、平凡、平庸的生活,改变似乎不明显。
演讲或者文字那么动人心魄,一度让你热血沸腾,感觉第二天就会大干一场,而到明天的朝阳升起时,更多人忘记了要做些什么,于是,日子照旧便不会太意外2016这么过来,2017已经过完,2018还能怎样,还是老样子呗。
有些人看起来忙忙碌碌,但实际上35岁和75岁没有差别,无非吃吃喝喝、工作完了消磨时光,很少有独立的思考和自由的表达时段去叩问自己的内心世界,处于事务的海洋里无法自拔。
为什么听了那么多演讲,一直过不好自己的人生。
原因或许就在于一个人并不曾思考要改变当下的状态,从未想过要脱离舒服区,试探着向陌生的方向走一两步,那么,一切都会沉寂下来,改变终将不会发生。
某种意义上说,罗胖讲了那么多,其实一点用都没有:因为,改变,从来都是由内而外的!外在太多概念、词汇的累积往往是一个物理的堆砌,而内心的化学反应才是根本,就这么简单。
2018,也许向内而生会成为主流色,你会慢慢体会到这一个变化!
祝福笔友们的2018一切顺利!
在时间的长河里
让抵御平庸的理念
演化一种生活的态度
想到就立刻去做
时常聊聊
分享生命的感悟
在简书,感谢你的一路相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