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爱的教育部领导:
您好!
我叫纪云,关于中国的教育一直是人们心中最热的话题,尤其是有一句钱学森老先生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围绕这个问题我不禁有写信给您的冲动。我现并不在高校任职,可能也没什么充分理由去谈高等教育,但这个问号也确实勾着我的心,也愿写一点儿对教育的感受认识,有可能让您见笑。
在1993年我创办了国内第一家猎头顾问公司,至今从事了近20年的人才推荐工作,我的工作就是围绕着人才开展,这个算是我谈这个问题的理由,想试着从五个方面对国内教育,对人才培养说些看法。
一、人才的金字塔结构,什么是杰出人才
杰出人才应该是指才能和成就特别出色的人。才能可以通过训练习得,或是天赋拥有,或是外在赋予。成就应该是对社会或某领域有所贡献。虽然我们常说人不应该分高低贵贱,但要说清人才,还是要有个划分,我认为应该这样划分人才的递次关系:
人 →人才 →精英 →天才 → “神”。
人才:社会中通常认为是接受了一定的院校专业教育的人。这个评价常忽略了他的能力表现,只强调了他的教育过程或长或短。
精英:一般是集合了学识和能力的表现,取得了一定成就的人。
天才:取得非凡成就,具有超越常人的某种能力,并不一定接受过常规的教育培养。
“神”:他的作为表现超越了常人认知的范畴,他不是我们的教育能够培养出来的。
所以钱老说的“杰出人才”在上面的划分里,就应该产生在:少数的人才里面,全部的精英和部分的天才中,对应的出类拔萃的人才和精英应该是由高等教育培养出来。
二、杰出人才需要认知能力的培养,更需要感知能力的呵护。就是要注重脑的开发,必须关注心的成长
我以为您做的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不仅仅是管理意义上的思考,而是艺术感知的体会,更是哲学思想的觉悟。我由于长期从事人才发现推荐工作,使自己对人的认识形成了一个基本模型,即心、脑、身的基本组成。通常人们认识人是只关注了脑和身,不太认识心的存在,因为心很无形。我认为一个人取得成就,应该是认知能力和感知能力互相作用的综合表现,认知是源于脑的作用,感知是源于心的作用。而在我们的教育体系里,形成的都是对认知能力的培养规则,即从脑的层面对知识的、科学的以往结论的记忆和理解。然而现实社会和创造性工作,并不是把知识复原再使用,而是需要我们由心而生感知外部世界的能力,并能再创造。你感受到了、你捕捉到了、你探索到了,所以你可能才有成就。这里感受和捕捉都是源发的、是天生的、是由心而动的能力,是有高下之分的,而探索是需要知识的积淀做辅助推动的。所以真正的创造力对感知要求很高,就是对心的感受水平要求极高。
而我们的教育由于只注重对知识的掌握,不太关注对知识的再发现、再认识、再升华,长此以往就把从小到大应该给予培养的原发创造力给消磨了。所有家长、学校、孩子从小就是追逐一个所谓的正确答案。这样我们看似掌握所谓知识会比别人要多很多,但实际上进出新鲜感受的通道被慢慢阻滞,好比我们建造了看似规模宏大的城堡,却没有进出城堡的畅通道路,最终城堡将不复存在。
我用两个词来进一步说明,我对认知和感知的看法,“思考”和“思想”。
思:文字是田和心的组合,田体现着固有规则和逻辑。思就是发源于心再到脑所形成的逻辑规则过程;
考:追索的是过往的经验、结果和比对,是由脑作用而来的;
想:文字是由心和相的组合。这个相并非实像,而是感知世界所成的虚幻之像,是发散的、宽广的、跳跃的,新的东西产生必源于此。
所以思考是由外向内(脑)的追问求证过程;思想是发源于心,由内(脑)向外的感知探索归纳过程。
而我们的教育模式更倾向于思考的训练,而西方教育关注的是发散感受之后的自我总结,不过多强调对与错,其实这些模式都是发展到今天自然形成的,我们特质的不同,也是我们的症结所在。我们的教育由于着重关注结果对错,这实际就是关注脑的经验比对,而不像西方更关注思想的培养训练,虽然脑还是判别对错,但无形中释放了心,给结果增加了很多注脚。所以我们形成的概念,就是知识和科学给你的都是绝对的,正像我们学习的1+1,就必然等于2。世间事物存在千变万种,一滴水加一滴水等于几滴水?一个男人加一个女人等于几个人?结果一定不只是2。其他的答案就要感受来获得,这就取决于感知能力的高低,而从心的感知是天生的,是需要呵护和浇灌成长的。集中国智慧的经典《周易》,大部分人为什么学不通看不懂,就是人们通常只把它当做知识来学习,不会用心感知体会,只有用心体会里边的奥秘在于不断变换的阴阳,而不是仅仅表面看到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的定义。
三、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会去追逐智力的评价结果,因为源于我们认知能力的突出和不断积淀的厚重
那为什么会形成我们今天这样的教育模式?从我们的历史看,有我们值得骄傲的很多智慧结晶和“思想”大师。而西方有更多的哲学和艺术大师,他们在哲学、音乐、绘画、舞蹈等等思想艺术领域成就斐然。可能有人会说,我们的艺术大师也比比皆是像齐白石、徐悲鸿等等,我要说的是,他们的出色基本都限定于某个方面的出色,他们或画虾或画马,只画山或只画水。我们没有听说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只画山水或只塑人或物。是的,他们最后都很伟大,他们都到达顶峰,但通道不同,一个是从匠人升华为大师,一个是艺术家升华为大师。
我还认为之所以有人类的出现,是由于特别的能量作用而创造的,并不是什么“从猿到人的进化”结果。如果人是被创造的,那么这个神奇的被创造,就会隐含有很多看得见或看不见的不同信息存在。因为现实的确告诉我们,我们中国人(假使我们可以代表东方的话),我们的所长就是脑的突出表现,有归纳和总结的优势,我们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出现可以证明这一点,像孔子、老子等等先人,也正如前所提到的“神”,他们就是“神”,他们奠定了这样的文化血脉基础。同时历史还告诉我们,一些伟大艺术家的产生在西方更多,如:贝多芬、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等大师们。我们的先人与他们的先哲,他们的出现是因为教育的差异,才有不同的结果差异吗?不是,是真正有“造物主”为我们奠定了差异的基础,作为人我们这个族群是用脑思考智力突出,先天具有认知优势,他们那个族群是具有用心感知世界的良好优势。所以还有一个现象可以证明,如在电影等艺术世界里,关于科幻和对未来世界的艺术作品少之又少,真正作品并不多,这类感受自然世界与宇宙未来的能力,全部都是依赖心的感知能力。
有很多人解释不清东西方之间差异的时候,就归结为文化的不同,我们处在现在看时是有文化的差异,可文化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比如我们今天说联想公司有联想文化,但实际上联想成立那天初期是没有文化的。那么这些“文化”形成之前,是什么渊源的不同,才会导致后来的文化不同?这个本源就是我们东方人所拥有的脑的高能力,驱使我们的先人在历史长河中,注重了对所有过去经验的认知,当然也离不开感知,才形成了我们更强调认知的体系,从而形成了我们的文化。而西方人有更多的感知优势,所以有更多哲学家艺术家的产生。之所以称他们为艺术家,是他的创造每一次都有不同,都是一次创新感知外部世界的表现,但成就他为艺术家之前,一定是他认知能力也达到相当水准。通常是科学家的认知高于感知,艺术家的感知高于认知,二者必为互补,同时又一定都在极高水平之上。现在在探究本源这个问题时,历史的进程让我们东方人更多的发扬了认知优势,而让西方更多的体现了感知水平,又因为人类和世界在不断的融合,所以今天让我们认识这本源问题时,又显得模糊甚至无助。
四、如何解决我们只顾脑,不管心的教育问题。就是要培养艺术素养激发创造
既然我们发现了问题,那又如何解决问题和改变不足,这里的确有个关键--教育资源,这个资源中包括: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环境激励人才。教育资源短缺的选拔,就要更加量化标准,量化的结果就是凡事唯一只论对错,不会再有感受创新的发现和培养。
当然标准正确是需要的,但感知能力是天生原发的,是要发现呵护的,所有艺术的东西都是感知能力的表现,如果简单的说,把我们的音乐教育、美术教育、文学艺术教育等,更多溶合于我们的教育当中,使学生不断受到感知能力的培养,总在刺激他们对任何事物新鲜的、多角度的、不断领悟的感知。在学校和社会建立和开设,并给予更多的艺术方面的培养教育和环境激励,让所有受教育的孩子不间断的,从小就在有艺术氛围的环境中得到熏陶,会相对有效的呵护他们感知能力的保持和提升。所以南科大广开各类艺术课程,创造一定的艺术氛围,让所有学生融入其中,让他们的心变得活跃和敏锐,更有您老强调的要让他们有扎实的知识功底为基础,他们之后的进步怎么能不焕发超越原来认知的创造力呢。
五、关注青年对责任的培养,懂得了责任才会明白使命
其实在获得感知和认知的双重培养之后,是不是就会培养出人才?我们需要的人才是要能很好服务国家服务社会,但我们现在看到的现象,是年轻人的责任感方面甚是欠缺,不知道如何对自己负责、不知道如何对关系负责(包括亲情和团队关系)、不知道如何对国家社会负责。其实一个人只有明确清楚了责任,也才会明白他存在的意义,他也才会有工作与生活的方向和动力。
从现在的钓鱼岛事件我看到大学内的反应(不谈维稳因素),今天学校里的年轻人好像连轻轻的爱国热情蠕动都没有,我们看到的似乎是市民的鲁莽和地痞的激情。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年轻知识一代的热血激情,没有虽然稚嫩但有抱负的冲动,跟学生谈何未来希望和他们要肩负的责任。哪一次爱国热情的涌动,不是在校年轻人的引领,现在他们在哪里?在父母车来车往的轿厢里;在昏天黑地的网游上;在混迹世俗的酒肉中,钓鱼岛已远离了这些小知识分子,没有了正直激情,没有了方刚热血,所以一些粗俗的行为,必然会在爱国运动中显现。
今天的教育必须把创新和责任一起来谈,只有当我们教育培养的年轻人,都能清楚自己责任的时候,他们也就会自然知道“龙”的中国应该什么样,因为我们有先天的基础,我们的脑的确更长于其他“人”。这样关注“心”的培养教育,才是我们教育变革根本出路所在。
言辞不妥之处请您海涵!
祝您中秋、国庆愉快!
祝您身体健康!
纪云
2012年9月27日
中国教育,我们就是缺点儿“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