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不知多大的时候,总有邻家婶婶当着很多人的面说莲:“瞧瞧这闺女,大头,大脸,耳朵就像弥勒佛那么大,将来准是好福气呀。”
母亲却悄悄拦了算命先生给姊妹俩算了一命。莲不记得自己是怎么知道这个算命人的预测结局的,但莲真就记得清清楚楚那么多年:“大的读九年书就够了,小的能读十二年”。因着这句话,父母有意无意地说莲笨,而妹妹很聪明。事实上,莲也认为自己并不聪明,脑子不会转的那种。事实上妹读书确实比莲要好上很多。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因为两分之差,莲上的是并不看好的普高,每天骑车一个多小时来回,学校最多出一两个本科生,其余都只考个中专文凭,或者是拿个高中毕业证书,然后进个乡办企业已经是不错的归宿了。
莲始终记得只能读九年书的论调,可父母还是供她上了三年书,高三之始,不会求人的母亲厚着脸皮求邻居家考上名牌大学的侄孙借点复习资料,帮莲辅导辅导,邻居很过意不去地说:“考完高考,邻家的某某和某某两个高二生瓜分了所有资料。” 说“婶婶你说得晚了。”母亲的侄子给母亲出主意,要加营养,每天一个苹果。因为就是那样,他的孩子才考上的名牌大学,母亲火急火燎问莲“你要吃苹果吗,我帮你去镇上买。”莲很干脆地回答“不要吃。”那个年代的苹果对并不富足的农村家庭来说绝对是奢侈品,而莲并不想背负太多的考学负担。
某一个中午,最后一节是班主任的课,下课后,班主任出了教室门,当莲掀开饭盒准备吃午饭的时候,去而又返的班主任就站在她身后,“你高三了,怎么还吃”榨菜炒蛋”,要营养的,补脑子呀。我以前的学生教室后面可都是麦乳精桶堆满的。我得和你家长说说。”莲讪讪地笑:“老师,我喜欢吃。”确实,她觉得那已经是父母最大的奢侈,每天保证鸡蛋的摄入量,毕竟,她并不喜肉食。老师不信,当时的家校联系一定是每学期期中开家长会的时候,而母亲总会积极的出席家长会,高高大大的一个女人,在妈妈堆里能高出至少半个头来,和她坐第一排的女儿形成极大的反差。她也没想到,老师会在家长会说莲吃的午饭,老师是工农兵大学毕业的上海人,他很动情,老师越动情,越让母亲觉得要找个地缝钻进去。
此后,莲带的午饭经常有一条不大不小的青条鱼,刚好能放饭盒里。老师已经不关注了,老师和她高中同学只记得她的榨菜炒蛋,老师甚至把她吃午饭的例子和他自己作为下乡知青时的经历放在一起给同学们励志,他说得最多的一句是:你们要穿皮鞋还是布鞋?有一段时间,同学们深度配合老师的“教育理念”,甚至板报上也这样几个大字:“皮鞋or布鞋?在于你自己的选择。”
莲自己没觉得什么,从来只是完成老师的作业而已,凭着要赌一口气,打破算命先生论断的信念和父母不遗余力的身心支持,莲无数次在暗夜向不曾有过印象的过世的爷爷要庇佑。莲能感觉到周遭强烈的补习气氛,是那次她在家看电视,两个相对要好的女同学峰和俭骑车十多公里来到莲家,邀她一起听化学名师讲座,莲不喜欢把自己的时间“充公”,虽然母亲再三怂恿她一起去,她还是放弃了。莲终究成了班里第一个也是她家族第一个大专生,据说是委托培养,当时炙手可热的财经专业,工作无忧的那种,班里唯一一个没有参加高考的高三生,是她的遗憾,但如参加高考的她也未必能有如此好的学校与专业,全日制读了十四年。长舒一口气,算命的一派胡言吧。
悄无声息的拿了师大的录取通知书,也悄无声息的上了大学,没有请客,没有谢师恩。
闺蜜鹰和柳,不在一处上学,她却能不时得到她们的真情问候,鹰很优秀,全A的成绩高考也能上知名大学,她却选择了提前录取一个一般的大学,也因为都出生农家吧,她们都希望以最可行,最稳妥的方式离开农村,从此高飞。莲的母亲断言:鹰会后悔的。
那个暑期漫长而又充满期待,莲承载着家族所有人的希望要高飞了,其中也有身在拿薪水单位的舅舅和姑父,他们都自告奋勇地要送她入学,这也缓解了父母和她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忐忑。
拖着大大小小的行李,紧赶慢赶和父亲,舅舅上了摆渡船,到了江的对岸,上了大巴车最后一排的座位,难得坐长途汽车的莲才发现自己是晕车的,车在出码头的时候颠了几下,她的肠子就颠了几下,好在早饭没吃太多,却也还是让舅舅看出来苍白的小脸了。父女俩就像刘姥姥一样跟着舅舅进了城,又出了城,化了整一天的时间,到达了上海最南端的小镇,舅舅忙着帮她报名,领日用,父亲和她一起找宿舍,然后,就剩下她和一帮陌生的室友,开始真正的大学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