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渊阁,是明清两代皇帝处理政务和生活起居的地方,也是这个地方萌发了明朝重要的政治制度-内阁制度。
内阁制度主要是宰相制度的替代。宰相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1000多年的时间,明朝初期也也采用了这项制度,后来朱元璋意识到宰相的权力过大时对皇权会有巨大的威胁。
于是中央设置了三个机构,中书省、御史台和大都督府互相制约(中书省即为当时的宰相府),后来又设置了通政使司,命令凡在外官员向皇帝奏事,皆经由通政使司传上。但是宰相的权利还是在上涨,当时的掌权者胡惟庸贪赃枉法,权势滔天。
后来胡惟庸被朱元璋处死了,并顺势废除了中书省及丞相。从此,在中国历史上推行了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
丞相制度虽然可以被废除,但是对应的职能还是应该在,不然皇帝管得多累,据统计还没平替出来的时候,朱元璋平均每天要阅读207份奏章。于是内阁制度就慢慢酝酿产生了。
在新设置的四辅官制度失败后,朱元璋又设立了殿阁大学士,以作为皇帝的顾问。朱元璋死后,朱棣起兵夺取了皇位。这种殿阁大学士的制度在朱棣的统治时期被以内阁的形式继承,他们主要干为皇帝起草诏令、与皇帝商议机务的活,工作地点也主要是在文渊阁。因为地处宫禁,又经常随皇帝左右,所以有内阁之称。在朱棣执政时期,整合了两代辅政资源,基本将内阁制度完备。
早期内阁学士干活主要通过与皇帝面对面交谈来实现,但是随着皇帝深入简出。由于内阁学士的顾问职责逐渐智能通过书面形式来呈现,所以笔谈取代了面谈,有了票拟这个东西。票拟又称条旨,是指内阁大学士用墨笔在小票上写下意见,再叫小票贴在奏疏之上交给皇帝,以备决策参考。
票拟出现后,还有个中间人,就是司礼监,他会代为皇帝皮红。即司礼监秉笔太监按内阁票拟的意见,经皇帝审批后,用朱笔代皇帝写出。不可避免的,因为首先内阁要拟票,之后需要太监批红,他们的权力逐渐变大,又或是中间有利可图,内阁就和宦官会存在勾结现象。
另外一个方面因为内阁、司礼监、东厂,锦衣卫,诸如此类的互相制约的机构在明朝并存,使得整个政权那日不没有升级,控制、制约。大臣们职位明哲保身,因循守旧,过于保守,内阁权力虽然在变大,但是也注定要伴随着腐朽的皇权政治消失于落日余晖之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