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在中原,有人的无名指弯曲了,伸不直,但平时也不痛,也不妨碍做事。可是,如果他听说遥远的秦国楚国有医生能医治弯曲的无名指,他就会不远万里前往寻医问诊,就因为自己的无名指不像周围的人那么直。无名指不如人,懂得厌恶,内心不如贤者,却不知厌恶,这是不知道类推的道理。”
孟子说“不知类”,我认为类有知与行两个方面,将食物进行辨析分出类别、大小、轻重,这是知;据此再加以类推应用,这是行。
拱,双手合抱;把,手掌握围。拱把之桐梓,就是无论大小树木。
孟子说:“无论树木大小,人们只要想让它生长不息,就一定知道如何去养护。但对于我们自己的身心,却不知道如何去存养,难道我们的身心还没有树木重要吗?这也太不会用脑子思考问题了!”
孟子在这里说养身,而不说养心,我们平时说修身,而较少说修心,道理是一样的。人身是生命的载体,生命的意义不仅仅是饮食,而是存养本心,视听言动都要合乎礼义,这些是具体可见的,而内心是无形的,因此说修身是从行为上将修心。
孟子说:“人们对于自己的身体,每一部分都喜欢,因此每一部分都爱护保养。没有一寸皮肤不爱,没有一寸皮肤不养护。但是做起来仍有分别,考察他更注重什么部位,难道还有其他办法吗?无非看他什么部位保养得更好而已。身体各部分有贵有贱,有大有小,不要为了小的伤害大的,不要为了贱的伤害贵的。只懂得保养小的部分,这是普通人,懂得保养大的部分这才是大人。”
孟子这里说的“养大、养小”,其实是双关语,何为大,心为大,何为小,身体发肤为小。
孟子接着说:“如果有一个园艺师,放弃梧桐、山楸等良木不顾,却去养护荆棘、酸枣木,那他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园艺师。为了养护一个手指而废了整个肩膀、脊背,却还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他就是一个糊涂透顶的人。只知道吃喝的人,往往被人轻视,因为他只养了小的身体,而不去养护大的内心。如果只讲吃喝的人没有过错,那么饮食而活着难道只是为了一个皮囊吗?”
弟子公都子问:“大家都是人,为什么有的成了大人,而有人只是平凡人?”
孟子告诉他说:“推崇心之存养的成为了大人,而只重视身体发肤的感受的只能是平凡人。”所谓大体就是心的存养,就是立志修身;所谓小体就是身体的直观感受,直观感受是受欲望牵引的。
公都子又问:“大家都是人,那为什么有的人注重大体,而有的人只重视小体呢?”
孟子回答说:“耳目这类感觉器官没有思考的功能,它们是没有灵魂的物,当它们与外物接触时,会被外物所蒙蔽和引诱。心则是能思考的器官,用心去思考就能明白道,不思考就不会懂得道。这是上天赐予我们大家的,如果先把心体立起来了,那么身体的欲望就不能把我们的仁心本体夺去了,这样就成了大人。”
【《孟子》简读之告子篇00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