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然时光已经不能倒流,谁也不可能回到那个无忧无虑的学生时代了。但是总会想起学生时代那张窗户后的脸庞,回忆起来总是会感觉当时的自己好笑又无奈。
1
不知道什么时候,不愿意再踏上回到母校的路。再次走在学校的时候,总是会想起那些趣事,想起自己曾经是那么的好笑。
也想不起来是什么时候的事了,自从上学开始,分配座位就成了老师的专项权利。似乎只有在喜剧电影《夏洛特烦恼》的时候,在梦里才可以想自己坐到那里再坐到那里?
假如再给我一次选座的机会?我想会坐在不靠教室外走廊的那个窗子的边上,最好能在后几排。
2
我想这也是我当时能做出来的最好选择了。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择呢?是什么会决定你选择呢?
大多数人没有一个幸运的图书馆馆长的父亲或母亲,所以大多数不知道许多答案隐藏在书里。也可能从不明白读书的重要,在上学的时候,知道读书是任务,是为了考试,打心底可能我们就不喜欢读书这件事,所有读书的目的都是为了高考的时候能够考上一个好的学校。所有有这么一句话说了:
高考时是你最聪明的时候,那个时候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到了大学就不行了。
什么是你选择的标准?我不知道,直到有人告诉是一个叫价值观的东西。我觉得挺有道理的。于是开始相信是价值观决定了选择的标准。
3
那么价值观是什么?价值观本质上就是告诉我们:什么是好的,什么是更好的?说的再具体一点:什么是对我们自己最有利益的?怎样做才能实现自我的利益最大化?利益不仅是钱,凡是能用钱买到的都是便宜的。
回到最初的问题,假如能够回到学生时代有了选择的权利,你会选择哪个座位?
我做出了选择,坐在不靠室外走廊的那个后排窗户的旁边。我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因为在那个窗户边,可以给我带来如下的好处:
可以欣赏窗外的风景,获得第一手的窗外咨询,
不怕窗外会有个班主任或者学校巡视员,
在后排老师可能不会太关注小动作,
做出了选择,有意味着我放弃了坐在前排的优势。放弃了的成本是最大代价,坐在前排老师讲了什么可能听的更清楚,如果有问题,老师可能会更关切的回答。在前排的好学生可能比后排的好学生多。
时光过去了这么多年,可我选择依据和价值观可能依然停留在学生时期,这意味着我任何决定的标准还停留在十年前,过了十年,我依然不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更好的。
这点带来了什么结果。
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无法接受新事物,在内心里觉得接受新事物意味着放弃原有的安定的生活状态,当O2O,共享经济,这些新事物出现的时候,我不是第一批用户,当然这么没什么,最后还是在口口相传的过程当中接受了。但对自己来说,意味着在思维上树了一道墙,不愿意接受新的思维方式,只停留于已经有的思维定式,无法突破自己的瓶颈状态。
第二是生活没有乐趣,还自以为生活就是这个样子。其实生活不应该是无聊的,生活应该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情,但价值观摆在那里,甚至于对于早起这种简单的小事,有很多人还必须逼自己一把才能锻炼而成。
4
到底是什么决定了我们价值观的局限呢?
从一篇文章里得到了这样的答案:
绝大多数人被自己所局限,无法从自己的世界跳出来,去观察整个世界,或者说,起码跳出来之后去看到一个更大的世界(哪怕不是整个世界),去看到一个更真实的世界(哪怕依然尚未完全接近真实)。于是,不可能选对,只能选错。
就好比,我们在毕业的时候经常面临的一个选择:是去更大的城市实现自己的梦想,还是回到家乡那个安逸的小县城寻求一份工作。
不管是回到县城还是去大城市追梦,都可能有作为,也都可能做不出什么成就。
为什么很多人愿意住着地下室在大城市也不愿意在小城市里安逸的度过一生。
还是价值观决定了这一切的发生。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每个人身上的变化,但也可能发现有些人跟前几年没什么差别,好像时光在他身上除了年龄的增长以外没有特殊的印记一样。
当然价值观也会变化,因为有的人走着走着就进去了,有的人走着走着就变成你眼中的牛人了。
价值观的更新比什么都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