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妈·共读】还记得很多年前听兔丫丫的正面管教线上分享,她对于“归属感和价值观”的描述让我印象尤深:
归属感就是——妈妈,我有人要;
价值感就是——妈妈,我很重要。
为什么为他人做贡献会促进自我接纳?因为价值感让我们看见自己[爱心]
把目光时刻集中在自己身上时无法做到的事,却在关心别人时意外收获到了
这还真是……最美丽的“误会”啊[偷笑]
侯蕾语写,2021-04-06 06:50:44
今天的共读讲到了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圆环他们之间是缺一不可的,整体相互关联的分别是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正如主任所说,虽然在表述的时候总是需要一定的顺序,看起来有先后之分,但是他们三个之间其实是一个循环的圈,互为因果相互关联,但是我们总要从哪里开始破局,所以最终选择的是自我接纳,可能是因为自我接纳时我们的角色最单纯,因为只涉及自己。
中间有一段周蕾跟我有一种纯逻辑意义上的思辨,就是如果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那我是不是就不存在是否自我接纳的话题。
也就是说,人是不是可以独立于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而单独存在,为什么我说是一个纯思辨的话题呢?是因为这种情形前提是没有办法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没有任何人可以不依靠任何其他的共同体,只有自己孤零零的存在在这个社会上。
哪怕是周蕾举的那个例子,一个原始人自己在森林里打猎,他可能也会感受到,唉,我好笨呐,我怎么就打不到猎物,但是笨这种评判它一定来自于社会概念,如果只有我一个人,我以前没有见过其他人,我也没有做过这些事情,那么在这种时候我要做的,只不过就是为了填饱肚子而追赶猎物而已,追上了没追上我都不会对此产生任何评判,生理的需要驱使我不断向前,不断去做到某些行为,但是他跟我这个人究竟怎么样,没什么直接必然的关系。
推而广之,一个人之所以有我怎么样这种概念都是因为别人存在所以才会产生的,从这个角度上讲,社会共同体确实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环境,因为如果没有共同体的话,我们的这些想法不会有我们就不会是一个人,或许这是一个打猎技巧非常高强的动物而已。
其实我还是很庆幸,我们是活在人的团体当中,因为有跟彼此之间的关系,所以生活会特别的有意义有趣味,因为他千变万化,只有一个人就像是万花筒里只放了一面镜子,我有一个物品在镜像前折射出了一个影像,但是当有了两面镜子都有了更多的物品,这个景象就会变化多端,两个镜子平行放置会出现无数的焦点影响,就像是探头进去没有尽头的隧道一样那种状态,我自己还是觉得挺恐怖的。
可是如果我把两个镜子形成一定的夹角,你就会发现有变化更奇妙更多样了,因为它有了角度,当然如果三面镜子围成一个内三棱镜,那么它呈现的图景就会拥有更多不同造型不同的变化,可能稍微一个角落的转动,都会让图案出现更多的情形,所谓万花筒。
制作漫画总非常简单,拆开一看你就发现里面其实并没有1万朵花,所有的图案只不过是变化产生的。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像镜子一样,一个可以产生固定的图样,但一旦多了其中的一个变量,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但是它带来的效果就会截然不同于以往,甚至是成倍呈指数级的在增加变化。
所以我还是很庆幸,我们可以活在与他人关联的社会当中,在这个社会里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自己,如何更主要的是我们在跟他人的关系里不断确认自己的位置,像一个参照系一样,如果我要找到一个绝对的精度是很难的,但是我可以跟他人的相对位置选择一个相对精度。
那为什么自我接纳,对于他者信赖有促进作用呢?梳理责任的逻辑是这样的,我们要信赖他人一定会遇到他人值不值得信赖这个问题,但是其实这个用到的其实是信用而不是信赖,所谓信用就是一定要有一定的前提条件,对方怎样做,他是否值得是有交换的这种时候我们相不相信别人是根据他以往的行为和信用做决定的,但是信赖呢,他没有任何附加条件。
在这里就又出现了一个,我们一直在用,跟他长得一模一样,但是内涵却有些微差别理解上会有很大差异的词叫信赖。
不过我觉得现在这个词还是挺好理解的,因为你能够明白他跟单纯的相信或者信用不一样,那它的不同在于哪里呢?就是我不去管别人的判断他怎么想,对我来说没有什么要紧,我只决定我要不要相信他就好了。
所以就一定有会有遭遇背叛的可能性啊,如果因为害怕背叛就不再去相信他人,那么这个就不叫信赖,那真的因为我要相信爱他人,所以就不用去考虑是否背叛,这是不是不安全呢?
我第1次在听到这里的时候,因为那个时候是听书嘛,不是看书,听到这里的时候也会有跟青年一样的困惑,这不是风险太大了吗?为了不受伤我是不是不做这样的选择更好呢?
但是其实从题课题分离的角度来看,其实是很容易去区分的,因为世界上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和老天爷的事,我能够管的只有自己的事。
是否相信别人,是否信赖他,这是我的课题,我可以自己决定,但是否背叛那是别人的课题,我在做出自己的决定时,不必去考虑别人的课题,也不会因为别人的课题做了不同的选择,而对我现在的行为造成完全不一样的影响效果,这就是课题分离和自我接纳带来的价值。
但我能够做接纳,我知道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符合自己需求的,那么我就不会去在意别人对我的行为做出了如何的反馈,更不会因为别人的反馈轻易去改变自己原先那个初衷。
这就是自我接纳对他者信赖作出的贡献,那么为什么又要提到他者贡献呢?
如果按照粗浅的理解,如果想要得到别人的信赖,那么我就要付出一定的贡献,这也依然是一种交换条件,而在这里呢,虽然送了他者,其实跟别人并不相关,这里的他者贡献也好,他者信赖也好,说的都是我要做什么,我要去信赖他人,我要去为他人做贡献。
这个地方都快要结束的时候,一一妈妈提的那个问题中,他就把这个概念是我做还是他人做,产生了混淆,当然呢,这种混淆对于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来说,可能并没有特别大的影响,但是如果理解不正确,你在看待这个问题时,看起来最后的结论一样,但内在的黑箱还是白箱,差别还是挺大的。
当我们能够信赖他人不加任何条件的时候,我们就能够把所有人视为自己的伙伴而非敌人,就是我们是很放松的,既然他是我们的伙伴,那我就会愿意主动为他做出贡献,这是一件自然而然的推进效果。
因为信赖他人,因为是他们为伙伴,所以非常愿意为他人作出贡献而不济再做出他者贡献以后我能够获得什么,因为他们是我的伙伴呀,其实我什么都没获得,只为他的获得,我也愿意做付出。
可是我做了那么多贡献,做了那么多付出,对自己究竟有什么好处呢?虽然不以获利为目的,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被他人做贡献,其实是帮助我们能够更好的自我接纳的,这里有一个转换词汇叫做价值感。
很多年前我在听兔丫丫的线上中美外交讲座时,他曾经分享了两种对归属感价值感,这两个正面回答中非常底层的概念的描述方式,他说归属感就是妈妈我有人要,价值感就是妈妈,我很重要。
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啊,为什么我们会像妈妈说这个话,可能你以前没有考虑过,但是听到这个话的时候,你不觉得任何突兀为什么不是爸爸?我很重要呢。
我自己的理解是,人出生之前第1个和自己产生关联的共同体就是母亲,我们在母亲的体内孕育,出生后关联最紧密的也是母子之间的关系。
所以我们在第1个共同体就已经在本能的寻求着对我来说,最重要的自我接纳和他者信赖他者贡献。
如果一定要说一个婴儿对于成年人有什么样的贡献,他可爱的容颜,他每日例行成长,其实就是这种贡献的表现之一,他只要好好的对这个社会就有价值,可以说我们存在的意义从出生的第1天就已经开始了。
但我们觉得自己对于他人来说是有价值的,就更肯定自己的位置,也就在更加接纳自己,这看起来像是有点反向有点怪异,但这也就是为什么主任会说,我们要把对自己的执着转换成对他人的贡献。
当我们只执着于自己,会发觉很多事情不如我意,这个时候就难免对周围的事情感到失望难过,如果我不喜欢这个世界,真的会更喜欢我自己吗?他们之间矛盾的状态其实不那么容易看到,可是我是世界的一份子,当我在不喜欢世界的时候,其实自己也是在被厌恶的被排斥的。
可是如果我们为他人做贡献呢,这种感觉就会非常不一样,为什么我要为他人做贡献?因为我是这个世界的一份子,为什么我接纳自己,认为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一份子,也就是一种归属感,是因为我信赖别人,我把每个人都当做我的伙伴,既然他们是我的伙伴,我跟他们是一伙的呀。
如果坚定的相信我属于这个世界,我属于某个共同体,那么我的位置就会更容易找到,换句话说为什么我们要存在于共同体当中,就是为了更好的确定自己的位置。
唉呀,这个地方又开始回到最开始周磊说的那个话题了,如果我们作为一个人都没有,我们就是独自一人存在在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可以找到走进来的感觉呢?恐怕很难,因为没有相对环境,你要在宇宙中找找到一个绝对坐标,想想看茫茫人大宇宙里用什么来定义绝对呢?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居于地月星系,不知道自己居于地球上,至于某个国家某个城市,我们如何判断我在哪里甚至再大一点,就算你在宇宙中漂浮,你也居于太阳系居于银河系。
可不可以说人是没有绝对位置的,我们的位置全部都是相对的,而相对只能由你所处的环境所在的共同体里来决定。
小的时候很喜欢读科幻故事,但是也很害怕,因为那种宏大的叙事框架让我觉得自己非常渺小,很难去准确的找到自己的定位,就好像是茫茫大海上的一艘小舟,如果我们有罗盘,我不知道怎么去使用地图定位,那么我究竟在哪里呢?周围看不见任何陆地和实体没有树没有土壤,只有茫茫大海,其实是很惶恐的,就像小的时候我经常会觉得如果自己在一个泡泡里面漂浮在宇宙当中,作为一片深邃的幽兰,那简直是太恐怖的画面。
其实没有血腥,没有妖邪有什么恐怖的,只是一片虚无而已,这种内心的担忧和恐惧就是来自我不知道我在哪里已经没有办法判断我是谁。
从这个角度上我们每个人都在依靠别人,因为所有的别人都在为我自己定位,而是其中最主要的是那些我在乎的人。
也会跟小伙伴们分享到这两天做时间记录的一些收获,我问草草和慧琴你们的时间记录有什么感觉吗?吵吵分享了自己时间记录,感觉每一刻都是跟自己在一起,觉得上班的那些时间都有些对不住,我觉得浓度不高,但是他们的感受更多的可能是一个做时间记录的人和不做时间记录的人之间的差别,因为以前没有做过。
那我呢,因为这之前我已经做了三五年的时间记录,现在我的感受就是这样,做时间记录和那样做时间记录的差别,这跟以前做过没做过的差别非常鲜明,但它的颗粒度会更细,对比是更加细腻的。
以前我的记录只是在记录而已,没有想过这样的记录,会为以后起到了什么样的辅助作用,这就是为啥我一直不愿意做统计,我也不太想去看建在我的生活中,某个时间究竟占有多长的比重。
但是现在因为标签都是固定的,而且我能够清晰的理解每个标签它存在的价值,我不会自己去增加一个新的类别,但是我可以把自己真正经历的过程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在描述当中呈现出来。
如果说标签体系的相对固定,它代表一个大框架的稳定性,那么描述里无限的可能性又提供了在框架下自主发挥作用的灵活性,那么整个状态就是非常稳固的。
可以说既稳固又有不同的变化,可能所以在这里就一点担忧都没有,不会觉得很惶恐,不知所终。
再分享一个标签,一个事件,如何选择不同的标签来做标记的时候,我遇到了昨天剑飞老师所说的那个例子,两个人相约出去玩,如果这件事情是我发起的,我今天特别想打球,所以我就邀请对方去打球,那么这个过程就可以记住休闲娱乐,因为做的这件事情是我在意的,但如果是对方发起的她邀请我去打球,我原来没有想过打球这件事情对我有多重要,但是应该是他说的我愿意去做那么,这个实践尤其应该记作社交。
这个地方还引发了大家的一些小讨论,可能觉得有点怪异吧,为什么如此一致的行为都是我在做事吗?它的标签就会因为这一点点小差异有所不同呢。
其实就是这一点小差异在帮助我们理解,我对时间分类概念不一样,就好像爱的5种语言中有精心的时刻,什么是进行的时刻,如果我们两个人就是促膝而坐执手相看泪眼,那也是很奇怪的状态,基本上精心的时刻,没有这样的。
我们在一起总要去做哪些事情,但是做的这个事情本身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跟谁一起做,那么这个过程,我们为的就是社交是为了自己和对方的情感交流。
但如果有一件事情有人陪我会去做,没人陪我还是会去做,这完全出于我自己的意愿,那么他就是我真正想做的,可能是为了娱乐我自己,而存在这件事情,这个时候当然要去做休闲娱乐了。
我想起过年的时候全家人一起在那里刷手机,那这个时候我们究竟是在陪伴家人还是在做自己的休闲娱乐,看起来过年都是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其实物理意义上我们都坐在同一间房间里,在一个沙发上,但是因为我们都各自关注的是自己的内容,我们对对方没有任何情感的关注,所以只能是在娱乐自己而已。
分清楚这两者对于以后如何分配时间,其实有很大帮助的,如果我们挂羊头卖狗肉,到最后可能骗别人,骗到把自己都骗了,你都不知道,究竟我喜欢这个东西是因为他味道独特,还是因为她社会接纳度更高。
所以与其说这次的时间记录训练营,我是在学习怎样用好一个APP,不如说我在重新整理自己头脑中对时间分配的概念就像曹操所说,当我们开始记录时间的时候,我对每一分钟的花费都有了主动的规划意识这两天我也有同样的感觉,下一秒下一刻,我在结束这一次的记录内容之后要做什么不再是随机行为,不再是遇见了什么我就做什么,而是我想要做什么。
我相信这才是时间记录最重要的目标,我对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目标清晰。
这里又回应了昨天在讲的自我接纳和逃避的时候,目标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所以因为排队的时候无聊,我玩爸爸农场的消消乐是刻意去关注了目标存在和不存在之间的差别,如果不看那个目标,我就会觉得我已经销掉了这么多挺好的呀,但是最后可能不说用完了销了很多,没有完成任务,就是因为目标被我忽略了。
这个时候当然可以说,唉,反正这个过程就是玩游戏嘛,玩游戏不就为了消遣嘛,我看消了那么多,我也心里很乐呵呀,这个时候就是典型的打哪指哪,因为你原先没有目标,做完了以后也谈不上满意不满意,只不过是把这个时间花出去了而已,就是典型的杀时间模式。
可是我们的时间真的多到没事干,需要去消耗一下吗?至少我自己不愿意这样想,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希望他时间像今天的成本一样,一分钱花出去就能达到一分钱的收获,哪怕是我花3块5买个冰淇淋,也希望吃了以后能够获得那种冰凉爽透的愉悦感呀。
侯蕾语写,2021-04-06 07:15:04
24分钟5200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