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虚无的本质
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可能随时都会化为虚空,失去所有真正的价值。
过去的都已不复存在,就好像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而所有现在存在的事物,下一个瞬间就变成过去的存在了。因而,无论现在的事情多么无关紧要,都要比以前发生的大事重要。此刻发生的事是真实的,而以前发生的都已成为虚空。
人在诞生前是数百亿年的虚空,经历数十载光阴的匆匆一生,又将沉沦在无穷无尽的虚空。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件事,只有瞬间的存在。瞬间过后,就变成了永远的过去。每一个夜晚的到来,都让我们永远失去生命中的一天。
时光易逝,思虑为何短暂的人生稍纵即逝,总会让人感到愤怒。若我们能永恒地存在,或者生命拥有重生的机会,那么愤怒就可以消逝。
假如我能永恒存在或重生,我就会有无限记忆。而现在我会遗忘,故而终有死亡的一刻。
把活在当下、享受当下当作人生的目标,无疑是最明智的。因为当下才是唯一真实的,除此之外都是思想的虚构。然而,这个目标也可以说是愚蠢的。因为每一个当下,在下一秒也会不复存在,像梦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
即使你拼命去记忆,用文字记录生活,用图像视频捕获精彩时刻,生命犹如蜡烛依旧不断燃尽,记忆永远在消退。年少的你已经死亡,青年的你已经死亡,昨天的你也已经死亡,而现在的你也将在度过这一刻之后成为历史。
生命存在于不断流淌的时光,而人也时刻处于运动之中。我们总是向往更好的东西,得到一直想要得到的东西就会发现这东西一文不值。我们也常常忏悔,希望重新拥有过去的东西。当下此刻,在我们眼里是暂时的,只是达成目标的过程。站在生命的尽头,回首往昔岁月,发现度过的一生是短暂的,才懊悔任意挥霍的时光,没有充分的体验。
活着,并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厌倦和无聊就像盘旋在我们头顶的猛禽,随时准备俯冲,把我们变成它的猎物。每个人都是贪得无厌的,每当一个欲望满足,就会产生新的欲望,欲望是永远不可能一直得到满足的。
人有各种各样难以满足的需求,就算这些需求得到了满足,那么一个人所能到达的不过是一种无痛的状态,而在这种状态下,一个人会不可避免地感到无聊。这也正好证明了存在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厌倦就是生命虚无的感觉。我们都知道每个存在都渴望生命,如果生命本身有任何一星半点真正积极的价值,那么就不会有无聊存在了:仅生存本身就可以提供我们的一切所需,让我们满足。 故而生存本身并不能带来快乐,生命的本质也只是虚无。
二、人生的幸福
人的个性如影随形。相较于所拥有的外物和他人的评价,一个人的内在对他的人生幸福影响最为深远。此人为何,他的内在如何,永远都是优先的考虑因素。生命中的幸与不幸,与其说是取决于降临到我们头上的命运,倒不如说是我们如何面对它们,其意义取决于我们的感知。一个人是什么,他的内在,也就是他的性格及其衍生,会直接影响到人生幸福。
之于快乐,最无所谓的要数财富,而最重要的要数健康。透支健康去换取财富,期待未来的快乐,是短视且愚蠢的。人生幸福究竟有多依赖于我们的精神和身体健康呢?让我们感到快乐或不悦的,并不是事物或其客观本质,而是取决于它们对我们的意义,取决于我们看待它们的态度。人不是被事物本身所影响,而是被自己关于事物的看法所影响。
我们的幸福有九成取决于健康。只要身体健康,一切都是快乐之源;没有健康,不管什么好东西都无法令人愉悦;即便是其他的优良品质——比如聪明的头脑和欢快的脾性,都将因为缺少健康而黯然失色。
人类幸福最大的敌人是痛苦和无聊。进一步说,当我们运气不错,能远离其中一项的时候,却也靠近了另一项。实际上,人生多多少少就是在这两者之间进行博弈。贫瘠的环境和贫穷会孕育苦难;但同时,当一个人富起来的时候,又会感到无聊。同样,当下层阶级的人们在为物质需求,在痛苦中不断挣扎的时候;上流社会的人们也正与无聊陷入旷日持久的苦战。
幸福只能在自身找寻。一个人最好的发展或成就都要从自身寻找。人越是能够从自身寻找快乐,就越是幸福。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幸福就是自给自足。”当人步入老年的时候,热情逐渐褪去,人们不再热衷调笑,不再渴望旅行,觉得骑马没有意思,对社交也失去了兴趣。就连朋友和亲人,也会因死亡离我们而去。届时,人将前所未有地依赖内心世界,因为它永远也不会与我们分离;在人生的任何一个时期,内心都是唯一真诚持久的幸福之源。
外部世界并不能给予我们什么,它被灾难和痛苦充斥着,而一旦人们逃离了这些,又时时面临着无聊的觊觎。在这样的世界里,一个内心富足的人好比圣诞时节里一座明亮、温暖、洋溢着幸福的屋子,将十二月寒夜里的霜雪挡在门外。
三、处世的智慧
1.愚者不识他人之智
一个人一生中如果随时准备做好两件事,将对他大有裨益,那就是高瞻远瞩和置若罔闻,前者能减少他可能受到的损失和伤害,后者能让其免遭非议和争吵。你在他人身上所看到的,不会远超出自己所拥有的;同时你的智力水平严格决定了你对另一个人的判断。
如果你的智力水平很低,即使见到一个出类拔萃的人也会浑然不知,而只能看到他身上最可鄙的一面——或者说他性格中最脆弱、缺失的部分。于是,你对他的评判仅限于他的缺点,而看不到他最优秀的品质,就像盲人看不见色彩。
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与自己有关,凡是不与自己直接相关的事物,就都不去思索。占星术为人类这种可悲的主观倾向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证明,占星术的目的是把天体的运动与可怜的“自我”联系起来,以使人间的纷争和恶行与天空上的一颗彗星产生某种联系。
一个“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人就好像整个城市里唯一一个戴着准时的手表的人一样。只有他一个人知道准确的时间,但这对他来说又有什么用呢?因为大家都按照错误的时间行事,甚至那个知道自己是唯一正确的人也不例外。
2.见微知著
不管怎样,对你新结交的人,最好不要产生过高的好感,否则你很可能会大失所望,进而因此感到羞耻,甚至会受到伤害。一个人的性格往往会在他处理琐事时暴露无遗,因为这时的他毫无戒备。 这常常能给我们提供一个绝佳的机会来观察人性中那永无穷尽的自私自利和对他人的漠不关心;如果一个人的缺点通过琐事或是日常行为表现出来,你会发现,他在处理一些重大问题时也会暴露出同样的缺点,尽管他不愿意承认这一点。
如果一个人在日常琐事或者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法律不会计较的小事)都唯利是图、自私自利地损害他人的权益、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那么,你可以肯定,这个人心里毫无正义可言,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无赖,只有法律和强制措施才能约束他。千万不要轻信这样的人!一个不怕触犯自己社交圈内规则的人,只要觉得自己能逃脱制裁,就会以身试法。
3.实践出真知
所以,还是跟从内心去生活吧!这里我所说的与所有以实践结果为目标的理论指导相同:第一步,理解规则;第二步,学会如何付诸实践。道理也许只要稍加思考便能立刻理解,但付诸行动则需要时间。
理解一条处世之道很容易,甚至无师自通地发现并讲出一条大道理也不难,可一旦付诸实践,这些道理就不攻自破了。但你也不必为此感到绝望,因为人不可能完全依照抽象的思想和格言去生活。
4.放纵与自控
任何人都不应太放纵自己,不该表现出自己的全部,因为我们本性中有许多邪恶、兽性的方面,那正是我们应该藏起来的部分;虽然这为被动的掩饰做了辩护,但并不能为主动伪装自己没有的品质这样的行为提供辩解。
。要谨记的是:“造作”是一眼便能分辨出来的,甚至人们还没有看清伪装的品质是什么,你就已经原形毕露了。最后要说的是,装模作样是断不能长久的,面具早晚会掉下来。塞涅卡有这样一句格言:“没有人能一直伪装下去,因为天性不久就会重申自我。”
5.才华与见识
如果你认为可以凭借展现才华和精明来获得别人的喜欢,那你一定还涉世未深。因为绝大多数人只会因为你的优秀品质而心生愤恨,同时,他们还不得不隐瞒生气的原因,甚至对自己也要隐瞒,使得这种恨意更加难以忍受。
显露才华和见识,相当于间接指责他人的愚钝和无能。另外,世俗之人很容易为与自己见解相反的事物产生剧烈的情绪波动,在这种情况下,妒忌将使他心生敌意。因为司空见惯的是:人们最大乐趣的来源就是自己的虚荣心,而如果没有与他人的对比,虚荣心就不能得到满足。如今,人类最引以为傲的莫过于智力,正是这种能力使其在动物界中处于主导地位。
因此,最莽撞的事情莫过于向他人展示出你在才智上的绝对优势,或是让旁观者也看到这一事实;因为这定会激起对方的报复心理,并且伺机侮辱你,这时,他的理智已让位于意愿。仇恨面前,每个人都毫无二致。“要知道,智者讨厌愚人,而愚人更是百倍不愿与智者交往。”
6.控制表达欲
不要轻易反对他人的意见,即使你已经高寿,也不可能把他人所有离经叛道的想法纠正过来。在谈话中也要避免纠正别人的错误,无论你的出发点多么合理。因为得罪别人容易,改正他人却是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观点得到认可,就一定要从容不迫、镇定自若地表达出来。所有的激情都来源于我们的“意愿”,如果你表达得过于激烈,人们会认为你的观点并不是知识的结晶,而是意愿的反映,因为知识的本质是冷静的、不带有感情色彩的。意愿是人性的根本要素,而智力仅是次要要素,因此,人们会倾向于认为你表达出的观点是由于意愿太过亢奋,而不会觉得你的观点本身是充满激情的。
即使你有充足的理由赞扬自己,也不应该自吹自擂。因为虚荣是庸俗之物,而美德是超凡脱俗的,如果一个人看起来是在自吹自擂,不管他隐藏得多么巧妙,人们也确信他是出于纯粹的虚荣心而夸夸其谈,并且觉得他把自己弄得像个蠢人。
通常情况下,沉默不语要比夸夸其谈更能显示你的聪明才智;因为默不作声表现出的是老成持重,而摇唇鼓舌只会让人感受到你的自负。一个人展示自己沉默寡言的特质和表现能言善辩的机会是同样多的,但是,人们往往更愿意享受畅所欲言所带来的即时快感,而不愿意选择沉默带给人的恒久裨益。
朝气蓬勃的人不应该在没有听众时还因自己的高谈阔论感到满足,更不应该将此形成一种习惯。因为思想与言谈的关系正是借此途径发展而来,这样下去,言谈可能会替代思想发声。想要变得老成持重,就必须在所思与所言之间建立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7.变化中的稳定
世间所有的事情都是不稳定的,都是暂时的。世间万物都在变化,只有变化是永恒的,不应被表面的稳定所欺骗。很多曾为之垂头丧气的事情,经历后才发现这是人生非常美好的时刻;而那些曾为之欢呼雀跃的事情,转身变成了最大痛苦的来源。从莎士比亚的句子里,可以一睹什么是正确的心态:我已经尝惯人世的悲欢苦乐;因此,不论什么突如其来的事变,也不能使我软下心来。
没有什么比知道所有的事都是必然的,更能让我们沉着地忍受生活的不幸,无论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还是生死存亡的大事。如果一个人知道:除了必然之外,没有任何其他事情会发生;他就会看到,即使是世界上最奇怪的事情,其发生也有必然性,不可能是任何其他发展,而且这些事也都遵循众所周知的规则,其结果也完全按照预期的发展。
8.免于痛苦
人生睿智行为的首要规则:明智人士所致力的是免于痛苦,而不是寻求欢乐。生病的时候会感受到身体健康的美好,当不幸降临时我们才会期盼正常的日子再度回归。每夜睡觉之前,把当天所做之事,加以检讨。每天随便地生活,为工作或享乐忙忙碌碌,不对过去作任何的反思,必然导致对于自己何去何从一无所知。
年轻时我们肆意妄为,挥洒时光,生命似乎是无穷无尽的;迈过青年步入中年,突然看到生命的尽头,每过一天就像迈步走向远处的死神。
总结
我们从自身得到的幸福,要远比从外界得到的多。
痛苦和无聊是最大的两个敌人,求之不得而痛苦,得之倦怠而无聊。
人生本身无意义,生来就有各种痛苦。
自置于生命低谷,得到的全是幸福快乐。
关注拥有的,犹如失之复得。
没有痛苦,就是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