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睡到自然醒,上午11点回到学校,参加下午两点的年会。中午学校一餐厅聚餐,我没去。自己吃饭,和瑶瑶老师约好1:40到阶梯教室熟悉播放课件事宜。午睡,1:10分起,准备衣服、简单化妆,1:50到。几乎每次活动都要掉到最后,不是不积极,似乎是潜意识里不太想融入。
楼梯口遇见了杨董和两外两位领导,确实是迟了,都掉到领导后面了。就当做新年要改正的第一方面吧。早上听了杨董在总集团翼城的演讲,记住了:别无选择,那就义无反顾。见到杨董知道它是赶回来参加学校的年会。就自然提到了听演讲的事,表达了来回奔波的辛苦和敬意。
演讲出现一次卡壳,是课件播放出错心里紧张导致的,心态要稳,不能考虑外在不可控因素。总体一切还顺利,演讲获得一等奖。
收拾东西,真正的假期开始了。回家途中,给老爸定了蛋糕,明天给老人过80岁生日,兄妹三个和几个孩子都回来了,难得的团聚。接上了蓉,买了吃的就回家。和老公一起做饭,这也是久违的事了,一起做饭很幸福。7:30,饭准备的差不多了,我开始听课。报名教师读书会,就是想更好的读书,认真听要求,跟随节奏认真读,努力不掉队。刘广文老师在语文读书社群里发出了四条读书宣言:因阅读得自由;和尺码相同的人一起啃读;专业阅读,深度阅读;做啃读者,做共读者。
共读对我来说,最需要突破的是参与交流和分享。不爱发言,只当潜水者是不对的。可是由于自己底子弱,就像班级里踏实努力的孩子一样,思考能力影响对话。还是要尝试的。
网络直播结束后,刘广文老师加入到读书会讨论中,也谈到了我阅读时的困惑:为何名师课堂实录上很少有小组合作学习呢?
广文老师的引导如下:事实上,这样的课堂实录你会看到推进总是很顺畅,没有太强的卡顿,没有旁逸斜出,而我们日常的课堂场景常常没有这样“丝滑”。我们会看到,整堂课,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时间,这意味着课前学生已经完成了自学,否则产生这样的对话是不可想象的。而更多的课堂,学生的课前自学没有这么理想。学生对诗歌意象、意境的想象,往往干瘪单一。
刘老师又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了多元想象和解读,然而,这样的发散思维危险性在哪里?每一种想象不可能都“合法”,此时,我们该怎么做?
结论:文本本身的结构,篇章本身的规定性就成了阅读理解的“边界”。要不断引导学生回到文本,辨析这个想象是否合理,是否充分。而这个辨析的过程才是思维训练,形象思维训练。
真正的阅读必然是对话:和书籍对话,和自己对话,和他人对话。
我的想法:学生在预习时完成了与书籍和自我对话,在课堂上,在问题的引导下,再次完成了与书籍和他人对话。反复对话,不断修正认知,思维得到训练,真理得以显现。教师的教,或者也可以说“学”,也是这样的过程。做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引领者。
王荣平老师说,新教育读书会的意义:一是让爱读书的人读下去,二是让读下去的人能读得懂。刘广文老师为读书者制定了四条目标,细细读来却有了点畏难情绪:
1.坚持跟随读完书目,不掉队。
2.借助阅读手册、问题引领,深度理解课程中关键核心概念,能结合实际案例阐述自己的理解。
3.学习黄厚江老师的关键经验、方法、迁移运用,提升教学实践水平。
4.让自己的实践智慧有所突破。
而我自己,只给自己定了不掉队的目标。理解并阐述,确实是学习的终极目标,对学生,对老师,都是同样的。
今晚在书上批注了思考的问题。没阅读。晚安,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