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家风道风唐风,吹醒了少年李白的“仙灵”?诗仙原来是这样养成的!

家风道风唐风,吹醒了少年李白的“仙灵”?诗仙原来是这样养成的!

作者: 白乙笑谈 | 来源:发表于2021-06-10 13:16 被阅读0次

    李白是仙才,有仙之灵性。这种灵性,既是天赋,也是他自小受家风、道风、唐风熏染的结果。

    李白是罪人之后。他的先辈在隋末被放逐到西域啐叶城,一家人流离散落,隐姓埋名。五岁那年,正逢武则天去世前的神龙政变,他随父亲“潜还广汉”。

    他父亲因客居他乡,“遂以客为名”,叫李客。连名字都起得如此随意,可见他父亲的为人心性。与李白有通家之好的唐代进士范传正把李客看作是“高卧云林,不求禄仕”的隐士。李白的“洒脱不羁”和“飘然有超世之心”,隐然有他父亲的影子。

    李白幼年写诗,已隐显仙之灵性。他幼时曾驱牛经过县令内堂,被县令夫人看见欲加责备,灵机一动随口吟诗致歉:“素面倚栏钩,娇声出外头。若非是织女,何必问牵牛。”

    他十五岁游东都,观明堂后写了一篇《明堂赋》。他以黄帝前往崆峒山访求“至道”作比,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显得超凡脱俗,与众不同。他写道:“帝躬乎天田,后亲于郊桑。弃末反本,人和时康……遂邀崆峒之礼,汾水之阳,吸沆瀣之精,黜滋味而贵理国,其若梦华胥之故乡。于是元元澹然,不知所在,若群云从龙,众水奔海,此真所谓我大君登明堂之政化也。”

    他同年作了另一篇《拟恨赋》,借为历代俊杰写“恨”,激励、鞭策自己。他最后感叹:“已矣哉!桂华满兮明月辉,扶桑晓兮白日飞。玉颜减兮蝼蚁取,碧台空兮歌舞稀。与天道兮共尽,莫不委骨而同归。”他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既豪迈奔放,又飘逸出尘。

    李白的家距道教圣地紫云山不过四十里,从小就受到道家思想的熏陶。他说:“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

    他十七岁时就喜欢与道士谈经论道。他常去戴天山拜访道士,有一次登门无人,写了一首《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他还曾去寻访过一个姓雍的隐居道士,也是不遇后写了一首《寻雍尊师隐居》:“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这两首诗,正如清人如说:“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不难看出,李白对道的仰慕之心,访道不遇的惆怅之情,难以言喻。可见李白少年时,已萌寻仙访道之心。

    其实,少年李白萌生这种道心,也与他所处的时代有关。唐代是儒、释、道发展和弘扬的鼎盛时期,整个社会弥漫着一股浓厚的求仙访道之风,许多文人如初唐的王勃、卢照邻、陈子昂及与李白同时代的贺知章等都爱寻仙访道,他们创作的大多诗歌也是充满仙风道味。少年李白深受这种崇道唐风的影响,并不奇怪。

    李白十八岁时到梓州拜一个叫赵蕤的隐士为师。赵蕤还是一位著名的纵横家。李白与他亦师亦友,除了跟他学习道术,还学习纵横术。当时李白的文章已小有名气,两人被称为“蜀中二杰”,即:赵蕤术数,李白文章。

    李白与赵蕤相处约一年后离开,继续游学访道。后来他与一位叫东岩子的道士在四川岷山隐居。隐居的山林里有许多奇禽异鸟,不知是否东岩子所授,他竟学会了驯鸟,可让鸟懂人语、通人意,被传为奇闻。当地太守曾亲去察看,见传闻为真后,认为李白是懂道术之人,便推荐他参加道科考试。“志气宏放”的李白婉言拒绝。

    不过,不参加道科考试的李白在二十岁时却去做了道士,接受了道士的长生符篆,还为此写了一首诗。他在诗中说:“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

    可以这样说,正是这种家风的熏陶、道风的熏染、唐风的吹拂,让少年李白“仙灵”渐醒,求仙问道之心日盛;而经过少年时代的游学修心,也为他日后游历天下,引领唐诗迈向诗歌顶峰,成就诗仙之名,奠定了深厚基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家风道风唐风,吹醒了少年李白的“仙灵”?诗仙原来是这样养成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bvue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