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盐是生活必需品,提到盐,每个人都能说几句,有点文化的人会引用《世说新语》中的故事: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把盐比作雪,是谢朗,虽然不如谢道韫比喻好,却很贴切。
著名作家迟子健如何写“盐”的呢?盐就在那里,不卑不喜,在某一个特定的时候,突然跳出来成为散文《北方的盐》一文的主角。她先写一大段雪:“盐那雪白的颜色常使我联想到雪。在北方,盐与雪正如雷与电,它们的美是裹挟在一起呈现的。盐与雪来历不同。雪从天上来,而盐来自地下。”盐与雪的共性是白,抓住一点联系写,这是诗歌的手法,用诗的语言来写散文,这是优美散文的必备。
“初始的雪似乎还不大敢肯定这就是它们的落脚之地,所以雪下得很斯文,有点小心翼翼的味道。”拟人的手法,细腻而有味。
“这时的北方大地寸草不生,看不到一抹绿色,所有的植物都成了寒冬的战利品,被彻底地俘虏了,无声无息。”大道至简,原生态的描写,写出了冬日北方辽阔苍凉之美。
“盐在漫漫寒冬中披着它银色的铠甲在北方闪亮登场了。它其实在秋天就亮着她的白牙向北方女人微笑了。”“盐被白花花地撒向缸里的时候,会发出簌簌的声响,好像盐在唱歌。”盐在此被赋予了情感、生命,有了温度。没有过多的技巧,写出了朴素动人的感情。
作者还把盐和经典电影《白毛女》联系起来:“看到白毛女在山洞里因为多年吃不到盐,而过早地白了少年头的时候,盐在我心目中还具有了乌发的作用,这印象一直延续至今,根深蒂固。”这种写法,让文字有了红色基因。
传统与现代产生矛盾,让文章更具有冲突效果。“现代膳食讲究低盐少糖,这与北方人对盐的巨大热情是背道而驰的。北方人心脑血管的发病率远远高于江南,其气候的寒冷与摄盐过量无疑是两大元凶。尽管如此,北方人对盐仍然像对老朋友一样紧紧相拥,人们并未将它当敌人一样警惕着。”池子健饱满、深邃、自然的女性视角和叙述方式,有一种出自黑土地的朴拙、直接和率真,很有穿透力、感染力,是我喜欢的原因。平常的盐,让你感觉到一种宁静致远、悠然绵长的味道。
我对东北女作家没有抵抗力,特别喜欢。萧红是现代最为著名的女作家之一,她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她的作品《生死场》和《呼兰河传》等被广泛传阅和讨论。萧红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她还被鲁迅誉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这一评价准确地指出了她在文学创作上的才华和成就。
齐邦媛是辽宁铁岭人,台湾文坛的巨擘,也应该归为东北女作家。86岁时,她完成了回忆录《巨流河》的创作,这是一部20世纪中国人的苦难史,它“以缜密通透的笔力,从大陆巨流河写到台湾哑口海,以一个奇女子的际遇见证了纵贯百年、横跨两岸的大时代的变迁。多年前的五一小长假,我一口气读完了《巨流河》。
照顾母亲的时候,可以读点经典文章。这次阅读迟子建的《北方的盐》散文,盐和雪不断地在文章里相遇、交汇,并且发现曾经的交汇之后,惊觉自己和盐与雪都是脱不了干系的人。最熟悉的东西,往往最难写,这也是大家的过人之处。
作为一个致力于散文写作者来说,看到好散文就像走不动道儿,老想着把自己读到的美文分享给大家,还想着给社会、时代、后人留下点属于自己的阅读印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