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毛主席的情商是最高等级?我们从和毛主席相关的三个故事来发现情商的奥秘!
第一个小故事:
1910年秋天,16岁的毛泽东离开韶山,走向外面的世界,这是他人生自我意识的萌芽开端。出发时和母亲一起收拾行囊,虽然因为和父亲很多想法不同没有当面道别,但是写了一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是故事揭示了毛主席一种非常重要的认知模式:目标,而这种坚定的目标感贯穿一生。
第二个小故事:
毛泽东曾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湖南省第一中学,在这所学校里面只读了半年,毅然退学,寄居在湘乡会馆,每天步行到湖南省立图书馆自学,他制定了非常庞大的自修计划,苦读了大量的中外书籍,包括第一次看到世界地图,知道了世界之大,自学持续了半年,最终这种“极有价值”的学习因为父亲拒绝提供费用最终没有继续下去。
最后经过各种选择,最终决定就读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后来合并到第一师范。
在这里就有了数学考试常常不及格,美术课则是画个椭圆称之为鸡蛋交卷,一条横线,一条弧线就说是“半壁见海日”把美术老师弄的一头雾水的故事,这不是毛泽东不爱学习,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他是有选择的学,他把重点放在了“修身、哲学、国文、历史”等几门课上,他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这背后的独立自主的意志是如此强大和自信。
这种认知模式还表现在毛泽东创造性的实现了一种放在当下也是最牛的学习方式:游学;毛泽东和同学萧瑜没带分文,历时一个月,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历了五县,和同学蔡和森游历四县,游历了半个多月,而这种学习方式让毛泽东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全面了解了中国的现状,对自我的成长和蜕变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这也是未来领导革命的时候他与某些知识分子不同的地方,他是真正做过农民的领袖,他是真正深入过底层老百姓的领袖,这些行为背后:独立自主的认知模式真是让人叹为观止,而互联网思维的核心难道不是这种方式的另一种呈现?
毛泽东在送走同学出国留学后,他为什么最终决定不去呢?
我们来看看毛主席是怎么说的:“我觉得求学实在没有‘必要在什么地方’的理,‘出洋’两字,有好些人只是一种‘迷’。中国出过洋的总不下几万乃至几十万,好的实在很少。多数呢?仍旧是糊涂,仍旧是‘莫名其妙’,这便是一个具体的证据。”因此,他想“暂时留在国内研究各种学间的纲要”。他还列出了暂不出国的目的和好处:看译本较原本快迅得多,可于较短的时间求到较多的知识;世界文明分东西两流,东方文明在世界文明内,要占个半壁的地位,然东方文明可以说就是中国文明,吾人似应先研究过吾国古今学说制度的大要,再收西洋留学才有可资比较的东西;吾人如果要在现今的世界稍为尽一点力,当然脱不开“中国”这个地盘,关于这地盘内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实地的调查及研究。这层功夫,如果留在出洋回来的时候做,因人事及生活的关系,恐怕有些困难,不如现在做了,一来无方才所说的困难,二来又可携带些经验到西洋去,考察时可以借资比较。
放在现在,也可以细细品读和思考。
1964年的一首词,再次见证了这个重要的认知模式:
《读史》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蹻流誉后,
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第三个小故事: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因坚决主张抗金,受到投降派打击,也得不到皇帝的信任,陷于孤立,报国无门的苦闷和婚姻爱情的双重不幸打击写下了《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毛主席的《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925年《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首诗的背景细读的话,会更明白为什么毛主席成为历史的引领者。
这种积极向上的认知模式,这是情商管理的最高境界之一。
情商核心的五种能力,在察觉和认知自我情绪后,真正决定我们成为情绪主人的是关键是我们每个人行为背后的认知模式,面对外在压力,我们都会做出选择,而这个选择的背后就是我们的认知模式,而毛主席的这三种认知模式(目标和方向、独立客观、积极主动)个人认为是对每个职场人最有帮助也最有价值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