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30岁的人生,有多少种肉眼可见的焦虑?
身体不再扛造,熬个夜就浑身酸痛,好不容易坐上部门leader的位子,还随时担心被裁员。
公众号们都在集体扎心:《30岁前没有爬到管理层的位置,人生就完了》,《职场上35岁以上的人都哪儿去了》《30岁月薪没过万,你还有多少机会》……
年轻时对金钱嗤之以鼻,30岁时确信有钱意味着一切。上有已近花甲之年的父母,下有堪称人形碎钞机的孩子,还要供房,要养车,要维持一个中年人的体面生活。一想到这些,工作就再也不犯矫情病了。
更可怕的,是30岁还没车没房,同学聚会都不好意思参加。回头一听说谁家买了套500万的房子,谁家老人帮忙付清了房子全款,真是人比人气死人。
当周围的人都在喊你上车,而你赚钱的速度根本跑不过房价时,你会发现,踏出去的每一脚都像踩进漆黑的虚空里,你不知道跑下去的意义是什么,不知道跑到何年何月才是个头。
内心还有个声音时不时跑出来说:承认吧,你就是个天赋一般运气一般的普通人。
30岁还一无所有的人生,就是一个大写的丧。
02
就这样被生活打败,做个认命的中年人了吗?
不不,人在每个阶段都有自己以为过不去的坎,不是么?
18岁时,你会以为考不了好成绩,人生就完了。25岁时,你会因为前途未卜,独自在深夜长哭。走过后再回头看,发现那根本不算什么嘛。
30岁遇到的这个坎,可能比之前的要难过一些,要费更多心力去翻越。咬着牙翻过去了,也不会马上抵达豁然开朗的境界。未来总是充满不确定性的,还有40岁、50岁在后面等着呢。
奥威尔说:“任何生命从内部审视,都只不过是一系列的失败。”
实际上,我们一生所经历的失败,远比成功要多得多。
经历过无数次失败的修理后,可能才会认清,原来自己并不是什么天选之子。我们大多数人注定要过平平无奇的一生。
是枝裕和的电影《比海更深》里,阿部宽饰演的主角良多,一直想当小说家,却落魄到只能做偷拍他人的私家侦探;前妻找了个有钱人当男朋友,他却只能在远处偷偷嫉妒;生活拮据,却把钱都放进赌场,当然也没能换来人生翻盘。
人到中年,他也在独处时黯然反思:“我的人生,怎么会变成这样呢?”
他有些想认命,但又不想让儿子看到一个早早缴械投降的父亲,所以他对儿子说:“是否成为想成为的人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你是否在为实现梦想而努力生活。”
儿子问:“真的吗?”
他说:“真的,真的真的。”
向生活投降很容易,但若能在平凡的生活里,坚持一点点英雄的梦想,在看不见破晓的漫漫长夜里,不断朝着理想的灯塔靠近,才是更有勇气的人生吧。
03
30岁再努力一把,还来得及吗?
斯科特·菲茨杰拉德29岁就写出了《了不起的盖茨比》,却也在这一年开始了人生的凋零。
村上春树29岁才开始决定写小说,为了一心一意写小说,不惜卖掉盈利不错的酒吧。这一年的村上,或许不曾想过今后会成为世界级的作家。
人有自己的命运,也有自己的执着。什么时候能做成什么,谁说了都不算数。
与其说来不来得及,不如说30岁怎么做,才不会让40岁的自己后悔吧。
最近有幸遇见一位牛掰的女性,她35岁从媒体大院出来创业,几年时间便在业内崭露头角,颇具影响力。
她对我说:“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不是专业技能有多好,而是具备自我驱动能力,这样的人能始终保持学习的热忱,扛得住压力,走得了更远的路。”
她的语速极快,你必须飞速运转大脑,才能跟上她的思维。
她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分解到每个阶段又该做什么,这使她保持着强大的行动力和专注力。
你能轻易从她身上发现,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在哪里——
很多时候,在比拼天赋和运气之前,他们就赢过你了。因为你一直自认为的努力,可能只是对世俗规则和外界压力的被动反馈罢了。这样的努力,容易使人陷入迷茫,难以笃定。
真正有效的努力,是靠源源不断的内生力量来驱动的。这种力量能让你不再被恐惧推着走,不再靠消耗心力去完成事情。一切行为都变成了主动而自律的,一切好的结果都将水到渠成。
想明白这些,你会发现,人生最应该尝试的努力是,找到自己的内生力量,并激发它们不断强大。
怎样才算找到自己的内生力量?
想象一下,你10年后的生活是什么样,20年后又会是什么样,你去世后身边的人会如何评价你?
人的自我驱动力都源于最深层的人生愿景。问问自己,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的热爱是什么,什么事情你不做,就一定会后悔终身?
具体的想象能帮助你清晰未来的方向,并倒推出现在应该做的事情。
一旦认定了要做的事情,就竭尽全力、心无旁骛去做吧,那么即使最后失败了,也没有遗憾。
《比海更深》里还有一句台词:“无论好坏,都是我的人生。”
任何人都打败不了生活,即使是那些世俗意义上最成功的人。
我们可以做的,或许只是听从内心的声音,去走自己应该走的路,去经历痛苦,从痛苦里开出花来,最后才有底气,去和生活握手言和。
- END -
文 | 陶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