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学习李春雷老师的作品,很受启发。今早读《夜宿棚花村》,对李老师说散文要达到“珠圆玉润”的艺术效果,有了一点粗浅的理解。
这篇报告文学,发表于2008年6月28日的《光明日报》副刊。汶川大地震后,李春雷老师对棚花村做了一次采访,通过一个村主任一家的描写,展现了棚花村大地震后村庄的平静,人们微笑面对伤痛、倔强地在废墟中站起来的身影。
“汽车沿着龟裂的公路爬行”,路途艰难、危险,随时可能有余震,车外的人们极度恐慌,车上的人也是心有余悸。正是这样的时刻,作者来到了棚花村。
来小村里采访,是作者的要求,根据当时的交通状况,我想进村时应该是步行。
“在村头一片刚刚收割的油菜田里,铺着一张帆布,上面堆满了蓬蓬松松的油菜棵子。一个年轻的村妇赤着双脚,两臂猛力地挥舞着连枷,上下翻飞,噼噼啪啪,虽是在捶打脱粒,却更像在冲着地球撒气。一串串油菜荚带着金属般的响声爆裂开来,黑黝黝的籽粒纷纷滚落——这就是几千年来为川人提供了生命能量的油料。”
这是棚花村的第一个场景。仔细品读后,看似很普通的一个农家脱粒的画面,却让人感到了一种悲愤和刚强。
妇女是“赤着双脚”的。我们知道,成熟的油菜棵子很扎脚,做惯农活的妇女不应该是这样的。“双臂猛力地挥舞”,也是不正常的,正常的捶打应该是悠着劲儿还要带节奏感,这样发疯似的猛打,也许很快就会脱力。
没有让读者疑问太久,“像是冲着地球撒气”,很简洁就给出了答案。一场大地震,房倒屋塌,家破人亡,这是一种痛苦后的麻木,更是满腔愤怒的发泄。因为地震带来亲人的离去,除了责问苍天,实在是找不出一点办法。但还要生活,于是把希望,寄托于那一个个黑黝黝的油菜粒。
这些看似平淡舒缓的文字,通过细细的品味,任何人都能感受到文字背后,那种炽热的情感。作者把灾后人们重建家园的深情,用温婉的文字娓娓道来,是最值得让人学习的艺术效果。
有些文章看起来内容丰富,结构完整,详略得当,但文字中没有直击心灵的力量。有的虽然能调动一些内心体验,可读过几遍后,就如同跑了味的白酒,难以入口。
当村妇得知作者是从北京来时,“眼中立时放出光亮来”,这显然是感激和希望的光。随着救援物资的一批批到来,让大家在悲痛之后,感受到了国家的温暖和力量。问到家里的情况时,村妇说“全洗白啰”,我开始没看懂,直到后面说“房屋全部荡平了,田地却毫发无伤”时,我才明白这是一种调侃,不禁为村妇大难后的坚强而感慨。相比灾难后的痛哭流涕,擦干眼泪微笑面对,才更是生命的倔强。
作者找村主任,被村妇领到了一片水田,村主任和几个村干部,正在帮一个受重灾的女人插秧。这是个无比温馨的画面。没有嘹亮的号角,也没有激动人心的呼喊,仅仅是弯着腰踩在水田里,就把党的关怀深深印在了各家各户的心里。锦上添花谁也会,但雪中送炭更让人温暖。
什么是“于无声处听惊雷”,这就是;什么是平淡中见真情,这也是;什么是舍小家顾大家,这更是。
村主任不善言谈,这很正常,善谈的往往不善做,不会被村民待见。当村主任听到作者要住一晚时,“更是搓着手,皱起了眉头”,憨直的农民形象跃然纸上,“但他还是把我领进了他的家”。
一顶蓝色的帐篷,8平方,既是村主任的家,也是村委会,还是村里的仓库。倒了一碗水,是因为杯子都砸碎了。问到村里多少人,初时“猛地顿住”,然后“背过身去”,两个动作,把灾难的痛苦表露无遗。37人的离去,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只是一瞬间即阴阳相隔,“身受重伤的小村像一条刮去鳞片的鱼,时时疼痛,撕心裂肺的疼痛”。
看到不断有村干部和村民找他办事,现在也正是忙乱的时候,作者不忍添麻烦要走,“他一把按住我”。这个动作大家都清楚,如果村主任只是客套,用不着伸出手,更不会按住。作者应该感到了主人的真诚,于是吃饭、“喝酒”后,就有了“夜宿棚花村”的故事。
我想,所谓的“珠圆玉润”,不单单指文字排列的巧妙,文章结构的圆融,还要有不落痕迹的故事发展。就像相声高手,他不是用手挠你的胳肢窝,而是用平静的短语,让你发出会心一笑,接着是无穷无尽的回味。
随着天慢慢变暗,耕牛要回家,秧苗在跳舞,妇女们在准备饭,男人们在侃大山,“稠稠的暮色中,不时有笑声弥散开来”。这时,主任娘子回来了,竹篓里有一袋沉甸甸的油菜籽,还有圆滚滚的白菜和黄澄澄的土豆,甚至还有一条猪肉。原来今天是村主任生日。
女人支使男人出去借味精和花椒,这个细节特别感人。即使在这样痛苦的日子里,依然丝毫不减追求生活的滋味,这该是怎样的勇气?可作者就是不呐喊,不激越,就是等回了“两个拳头攥得紧紧”的汉子。“娘子小心地接过去,深深地闻了闻,灿然一笑,兴奋得双颊艳红,像刘备得了西川似的”,这个接、闻、笑,洋溢的是生活的绝对美好,哪里还有悲痛的影子?
作者说味精和花椒“弥漫了所有的空气”,我看到的是村妇和主任对生活的真挚和满足。再长的夜也有黎明,只要活着就是生命的美好,就是明天的希望。在这样的氛围中,把矿泉水喝成白酒,自然就变成了大碗喝酒的梁山好汉,之后就有醉意了,主任的脸上也绽开了笑容。
主任娘子说到蜀绣和绵竹年画的订单,说到政府提供的安置房,这时候:“主任娘子的眼中亮亮的,像一汪蓄满清水的稻田。”俗话说眼镜是心灵的窗户,话可以说谎,人可以虚伪,但显然,一个山村妇女的眼睛,流露出的是最纯真的情感。
每到一个新地方,一般都不容易很快入睡,何况千里迢迢来震后灾区采访的作者?但看到灾区的人们,由无序到有序,由慌乱到镇静,正在一步步走出灾难,走向阳光,不由得“酣酣地睡着了”,还在梦里“开满了黄灿灿香喷喷的油菜花”。
第二天醒来时,村主任没有来送行,这是男人拎得清孰大孰小的人品。相比较一些人向上看的眼,这个率真、踏实、一心为民的村主任,更是让我由衷地敬佩。
文章的结尾,作者自嘲为“闲人”,我认为是采访后,原来对灾区所有的担心和不安,彻底放了下来,并为他们重建新生活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了无牵挂,自然心闲。
不知我这样的理解,是否有不当之处,请李老师指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