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有许许多多似乎总也做不完的事,看到好的课程就想上,看的好的书就想买,听到好的音频就想听歌够,听说有好的电影就想一次刷完。
哪怕上完,看完,听完,刷完,依然不过瘾,这个不过瘾是说自己好像还没抓住重点,触到精髓,所以接下来要么想找时间再重复做第二遍一样的动作,要么就没时间一直拖着、拖着。之前说的没上过、没看过、没听过、没刷过的“好东西”堆积如山,而后来的没掌握的知识又压着、拖着,“新仇旧恨”一起发作,内心实在是煎熬不已。
这种怪现象恐怕不只出现在我一个人的身上,也许这个时代的绝大部分中青年都或多或少有那么一点。
I: 有种说法,只要有时间,我们就该多看、多学习,多多益善。这些曾经接触过的东西迟早会产生“化学反应”,给我们带来惊喜。
II: 其实我们大多也听说过少即是多,贪多嚼不烂。看的再多、知道的再多,但若是没能内化成属于自己的一部分,用处不会很大,也许反而成为负担。
这两种观点使我们混乱,究竟该听谁的呢?
我以为,这两种观点隐藏着一个关键点——效率优先。
第一种观点里,“只要有时间”——说出了我们的时间其实很有限,要想有时间做这些自己想做的事,必须提高工作和处理生活事务的效率。其次,因学习时间也有限,所以为了“多多益善”这个目的,如果不能高效的学习,怎么对得起好不容易挤出来的时间呢?
在第二个观点了,它强调把时间精力花在刀刃上,实现有效学习。它反对浪费,而应集中精力与一个焦点。这是一种实用主义,追求效用和效率。
到这,我们不难看出,两个观点都支持追求效率优先的原则,事实上,追求高效是世界发展的趋势,永恒的趋势。比如,我们掌握了农耕技术就绝对不会退回狩猎时代,我们有了电灯就绝不会退回去使用煤油灯,我们有了计算器之后不会再用算盘,我们有了互联网以后就不会再退回无网时代,我们会骑车了就不愿走路,有助动车后就不愿骑自行车,有了自己的汽车之后基本不会再想去开助动车,等等,我们可以找到无数的例子。
同时,我们也看到,第二种观点里还多了一个元素:效用,也就是效果,用处。当然,实用主义者肯定在意这个,没有用的东西他们是不会去浪费时间精力和金钱的。
于是,我感觉找到了令我出现混乱的矛盾点——看书、学习究竟是为了"马上有用"还是"累积着将来有朝一日有用"呢?
简单来看,确实很难回答。我需要一个时间段作为框架。
对于处于求学时期的学生来说,读书学习无疑是在不断的积累,为了成年以后步入社会做准备。甚至对于刚踏上工作岗位不久,没有结婚或者婚后还没有孩子的年轻来说,这也是成立的。只不过他们的积累是为了今后升职、跨界、跃迁做准备。
而对于工作繁忙的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来说,【有时间做积累】是非常奢侈的事,所以,马上有用是他们的刚需。而且,也只有是刚需才能逼着他们高效的完成学习动作。
最后,对于享受退休后生活的人来说,读书学习肯定不为功利,为的是拓宽视野,让自己变得更加耳聪目明,同时进化的更加智慧,更好的传承。
网友评论